原文: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及注释: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强烈地想要登上高山,却没有人送来酒。)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远远地怜惜故园中的菊花,应该在战场旁边开放。)
注释:
强欲:强烈的愿望。
登高:爬山、攀登高峰。
无人送酒来:没有人陪伴,没有人为他提供饮料。
遥怜:远远地怜惜。
故园:故乡、故地。
菊:菊花,古代有“九月菊”之称,象征着坚贞不屈、高洁清雅。
应傍:应该在……旁边。
战场:指战争的地方,也可以泛指危险的地方。开:开放、开花。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岑参、九月九日重阳佳节、高处远眺、战乱的行军途中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二:
这篇文章主要从诗歌的角度来鉴赏了《九月九日登高》这首诗。在介绍诗歌内容之前,作者提到了重阳节登高是古已有之的风俗,接着引用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强调了诗歌表达思乡情感的诚挚感人之处,但也指出这种情感可能稍显狭隘。接下来,作者详细描述了这首诗的特点。首先,诗歌开篇两句“强欲登高去,登高去”中,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同时,“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此时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这种特定情境下,使得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更加复杂。其次,作者还通过对诗歌小注的分析,解释了诗人写下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这首诗于至德元年,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时所作。诗题中的“行军九日”和小注中的“时未收长安”也在诗歌中得到了体现。最后,作者还以陶渊明为例,指出了登高赏菊与诗歌内容的关联。
总之,这篇鉴赏二通过对《九月九日登高》这首诗歌的内容、背景和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解释了诗歌表达的复杂情感,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使读者对这首诗更加深入地理解。
鉴赏二详情»
鉴赏一:
岑参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主题的一首诗,但与其他重阳节诗歌不同,它表现出了对战乱中人民疾苦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尽管诗歌表面平淡朴素,实际上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诗歌描绘的是一个战乱时代的景象,开头两句“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无奈情绪,暗示着战乱带给人们的痛苦和压迫感。而“长安”这个词语在诗歌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代表着诗人的故园,更是封建王朝的都城,因此被安史之乱所攻占后,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也更加显著。此外,通过对小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歌的写作背景和意义,它是在岑参随肃宗过重阳节时,在战乱中所创作的。诗题中的“行军九日”和小注中的“时未收长安”,都有着明确的历史背景。
最后,作者也借用了陶渊明的典故,将自己没有酒喝的心情与陶渊明饮酒作对比,同时也传达出自己在战乱中无法享受传统节日的苦闷。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
总之,岑参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对战乱时代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诗歌内容深入,抒情深沉,是一首具有高度价值的文学佳作。
鉴赏一详情»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他的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其中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岑参的诗歌被誉为“边塞诗第一人”,被誉为“边塞诗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