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拼音译文赏析

  • jiā
    sòng
    yán
    zhēn
    qīng
    shǐ
    使
    lǒng
  • [
    táng
    ]
    cén
    cān
  • jūn
    wén
    jiā
    shēng
    zuì
    beī
    rán
    绿
    yǎn
    rén
    chuī
  • chuī
    zhī
    yóu
    weì
    liǎo
    chóu
    shā
    lóu
    lán
    zhēng
    shù
    ér
  • liáng
    qiū
    yuè
    xiāo
    guān
    dào
    beǐ
    fēng
    chuī
    duàn
    tiān
    shān
    cǎo
  • kūn
    shān
    nán
    yuè
    xié
    rén
    xiàng
    yuè
    chuī
    jiā
  • jiā
    yuàn
    jiāng
    sòng
    jūn
    qín
    shān
    yáo
    wàng
    lǒng
    shān
    yún
  • biān
    chéng
    duō
    chóu
    mèng
    xiàng
    yuè
    jiā
    shuí
    wén

原文: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译文及注释
你不知道吗?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的胡人吹奏着它。吹奏一曲,仍未停止,悲哀杀死了楼兰征戍的儿子。凉秋八月,萧关道上,北风吹断了天山的草。昆仑山南,月亮快落下时,胡人向着月亮吹奏胡笳。胡笳怨叹着,将送别你。秦山远远地望着陇山的云。边城的夜晚,多愁善感,做着梦,谁会喜欢听到向着月亮吹奏胡笳的声音呢?
注释:
胡笳:一种古代胡人所用的管乐器,通常用于表达悲伤和思乡之情。

紫髯绿眼:形容胡人的特征,紫髯指胡人的胡须,绿眼指胡人的眼睛颜色。

楼兰:古代西域国家,传说中的一座消失的城市,因为其神秘和悲壮的历史而成为文学艺术的题材。

征戍儿:指在边疆征戍的士兵,他们常常因为离乡别亲而感到孤独和悲伤。

萧关道: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条重要通道,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天山草:指生长在天山山脉上的草。

昆仑山:古代西域的一座山脉,被认为是中国神话中的仙山。

陇山:古代中国西北的一座山脉,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和陕西省。

边城:指边疆的城市,常常受到外敌的侵扰和战争的摧残。

愁梦:指因为思乡之情而做的梦,常常让人感到孤独和悲伤。

附:全诗翻译

你不曾听过胡笳声多么悲伤吗?紫髯绿眼的胡人吹奏着它。

一曲未完,就已经让征戍儿们在楼兰城中感到了无尽的忧愁。

凉秋的八月,北风吹断了天山上的草。

昆仑山南,月亮渐渐西斜,胡人吹奏着胡笳。

胡笳的哀怨将伴随着你的离去,当你远眺秦山和陇山的云彩时。

边城的夜晚,多少人因思乡之情而做着愁梦,谁会喜欢听到胡笳的声音呢?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你难道没听过那最令人悲凄怅惋的胡笳乐音吗?( 胡笳:古而长的一种笛子 )它是紫色胡须、绿色眼珠的胡人吹奏的。胡笳之歌一曲尚未吹完,已令楼兰(楼兰:西域古国,现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楼兰县遗址)一带戍守的健儿愁绪满怀。凉爽的秋天,八月里,萧关(萧关:今新疆昌吉市境内,在天山北坡南麓)一带的道路萧索冷落,呼啸的北风吹断了天山上的枯草。昆仑山南边的月亮快要西斜时,胡人向着月亮吹响了胡笳。在胡笳的哀怨声中我送你远去,站在秦山远望着陇山上那凄迷的云彩。那边城地区的夜里多有思乡而哀愁的梦,向月而吹的胡笳声谁还会喜欢听呢?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佚名,出自唐玄宗天宝七载八月。当时,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被任命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前往河西、陇右一带。在他出发之前,当时在长安的岑参为他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中国正处于盛世,诗歌艺术也达到了巅峰。岑参和颜真卿等许多文人墨客都积极投身于诗歌创作和传承。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精通诗词,同时也尝试着进行诗歌创作。而岑参则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被后人称道。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年代,岑参为颜真卿写下这首《送颜真卿之西山》可谓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它不仅是一件美好的诗歌作品,也是那个时代文化交流和传承的见证。同时,这首诗也以其深远的意义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岑参的《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是一首极富感情色彩和历史意义的诗歌。从胡笳声的描写中,作者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在这首诗中,岑参运用了多种手法反复描绘出胡笳的悲壮之声,从而营造出悲情融合豪迈的独特氛围。 首先,诗人通过将胡笳之声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结合起来写,营造出异域情调。同时,他用“楼兰征戍儿”的“愁杀”来衬托胡笳声音之悲,使得整个描写更具有戏剧性。诗中“君不闻”三个字则显露出豪壮的情调,以此突出胡笳的悲壮之声。 其次,在中间四句中,诗人将胡笳之声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结合起来。他将胡笳之声安排在晓月欲坠之时,并用刺骨的寒气、呼啸的北风来与胡笳的悲声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非常明显的悲凉氛围。整个诗歌中“胡笳”的形象和描写都非常深入、丰富、生动,读来令人唏嘘。 最后,在最后四句中,作者用送别的情境来结合胡笳之声。他通过一种深情的诉说表达了对友人的无限厚意,让人为之感动。其中“秦山遥望陇山云”流露出一丝怅惘,正与胡笳的悲声相一致;而“边城夜夜多愁梦”则从边地着笔,使得整个情境更加感人。 总之,《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是一首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诗歌佳作。它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富有感情的词藻展现出古代友谊和离别的苦涩,同时也表达了胡笳之声所蕴含的悲壮和豪迈。整首诗歌既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 赏析详情»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他的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其中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岑参的诗歌被誉为“边塞诗第一人”,被誉为“边塞诗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