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台览古》拼音译文赏析

  • tái
    lǎn
  • [
    táng
    ]
    bái
  • jiù
    yuàn
    huāng
    tái
    yáng
    liǔ
    xīn
    líng
    qīng
    chàng
    shèng
    chūn
  • zhī
    jīn
    weí
    yǒu
    西
    jiāng
    yuè
    céng
    zhào
    wáng
    gōng
    rén

原文: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相关标签:月亮

译文及注释
旧苑:古老的园林荒芜了,但是荒芜的台阶上长出了新的杨柳树。
菱歌:唱着清新的歌曲,但是春天的美景让人无法表达。
只今:现在,此时此刻。
惟有:只有,仅有。
西江月:西江上的月亮,指夜晚的美景。
曾照:曾经照耀过。
吴王宫里人:指吴王的宫廷里的人们,也代表了古代的辉煌和繁荣。
注释:
旧苑:古代皇家园林。

荒台:废弃的台子,指废弃的园林建筑。

杨柳:一种柳树,春天时枝条柔软垂下,非常美丽。

菱歌:指唱菱花的歌曲,菱花是一种水生植物,春天开花。

清唱:指不伴奏的单独歌唱。

西江:指珠江的一个支流,位于广东省。

曾照:曾经照耀。

吴王宫:吴国的王宫,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曾经的歌台,曾经的舞榭,曾经的园林,曾经的宫殿,如今都已经荒废,只有杨柳叶儿青青(注:杨柳是一种常见的树,叶子呈条形,非常柔软,容易摆动,因此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描绘景物、生活氛围),还有那湖中的采菱女在清唱着青春永恒的歌谣。谁还记得吴王夫差的事儿呢?只有那城西河中的明月,曾经照耀过吴王宫殿,照耀过在宫中灯红酒绿的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为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是在唐天宝初年(742-756年)时期创作的。当时,李白游览到了苏州西北的姑苏台,看到这曾经繁华、如今已经荒芜落寞的地方,感慨万千。姑苏台是南朝吴国遗址,建于公元514年,是吴王阖闾为了纪念他妻子夫差“霸绝天下”的事迹而建造的。姑苏台原是座宫殿建筑,历史上被毁多次,现存的建筑是清代所建,因其历史和文化价值,成为了江南一带著名的景点。诗中,李白运用细腻生动的笔触,生动地描述了姑苏台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表达了他对昔日盛景的怀念和对今时变迁的感慨。这首诗被誉为“诗史之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苏台观柳》是一首描写古今异变、昔非今比的感慨的诗歌。诗中,作者通过对今时观柳的景象进行描绘,传达出自己对历史更迭和岁月流转的感慨。在诗中,作者将观柳的景象与过往的历史联系起来,表达出自己对曾经辉煌的江南文化和现在的变迁感到的深深怀念和无限感伤之情。 首句“旧苑荒台,慨然闻笳”,以形容极衰飒之景来引出诗人的极感伤心之情。而第二句“杨柳新欲爱何如”,则逗引出了极清丽的物色,表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唤醒了人们去享受及时行乐的心境。此处,作者使用对比色的手法,一方面表现出时间的流转和物是人非的真实性,一方面又需让读者理解万物的旋转是普遍而必然的,只有珍惜当下,才能不负光阴。 随后,作者又从柳岸湖中传来的一曲曲悠扬悦耳的江南小调入手,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温柔风情,以及对昔日江南繁华景象的怀念。“不胜春”三字,则传达出了欢乐到极致的美好感受。但同时,这些柳岸湖中传来的歌声,也勾起了作者更多的思考和怅惘。 最后两句“物是人非事去如箭,忍将此生说未央”,则表达出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感触到了岁月之殇,一切都像箭一样飞逝,生命无限短暂而脆弱,因此,诗人用“忍将此生说未央”来表现他对生命的追求和珍惜,希望把握当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留遗憾。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将观柳的景象与过往的历史进行联系,深刻表达出了作者对江南文化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在表现形式上,作者运用了对比色的手法,通过描绘今时观柳的景象和过去的历史场景,传达出了自己深沉的情感。这首诗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时光流逝的一种深刻思考和感悟。 赏析详情»


李白简介
唐朝 诗人李白的照片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