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译文及注释:
南登杜陵山上,向北望五陵之间。
秋日的水清澈见底,落日的余晖照耀着,流光消失在远山之间。
注释:
南登杜陵上:指登上杜陵山,杜陵山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是唐代著名的名山之一。
北望五陵间:五陵指的是唐代的五陵制度,即皇帝、皇后、太子、贵妃、贵嫔等五陵的陵墓,分别位于今天的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等地。
秋水明落日:形容秋天的晚霞映照在水面上,落日的余晖显得格外明亮。
流光灭远山:形容晚霞的光芒逐渐消失在远山之间,景色渐渐暗淡。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杜陵(dù líng):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为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位于渭水南岸。
五陵(wǔ líng):唐代颜师古在《汉书》注文中指出:”五陵,谓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汉高祖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后来多指豪门贵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门贵族。
秋水(qiū shuǐ):指秋天的河水,这里特指渭河水,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流光(liú guāng):流动的光彩或光线。这里可能指的是夕阳的余晖在水面上泛起的金色光芒,也有可能指的是落日镀金照亮渭水的壮丽景观。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代天宝二年(743)。当时,李白在待诏翰林的职位上,奉命侍从游宴,并写下了许多应制诗,这些诗大多描绘了山水之美和壮丽景观。同时,他与好友一起畅饮,甚至出现了“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的场面。
然而,在天宝二年的秋天,李白遭到朝中其他人的排挤和打压,这导致他在次年被贬出长安。对于这种情况,李白开始有了隐居山林的想法,渴望摆脱官场的龌龊和丑陋,并追求自然、真实和纯净的生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佚名创作了这首以秋水、流光为题的诗歌。作者将秋天的渭河水与夕阳余晖相结合,形象地描绘了落日镀金、秋水流光的壮丽景观。这些景象,不仅是作者游历山水的真实所见,也可以看作是他内心深处对于自然和人性的真实感受。这首诗歌流露出作者对于自然、人性和生命的敬畏和思考,也反映了他追求自由、真实和纯净的精神追求。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句“流光回映枫林。”则是重点所在。通过“流光”和“枫林”的描写,作者将景物与情感相结合,表现了自己的感慨。流光回映枫林,借用了光影交错的美景,抒发出诗人内心的感受。这里的“流光”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河水映射出的光影,二是指太阳光线的光影。而“枫林”则可能暗示诗人即将逝去的时光,诗人内心充满了敬畏和感伤。这一景象,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赞美与感慨,也同样反映了他对于人性、生命的深刻思考与抚慰。
在诗歌中,作者将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巧妙融合,突出了李白创作风格融情于景的特点。诗人站在渭水南岸的杜陵上,远眺对岸的五陵,以及周围的山水景色。他通过简练通俗的语言,将这些景物生动而形象地描述出来,同时也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此诗中的“秋水明落日”和“流光回映枫林”,则是对于自然景象的感性理解和抒发,也是对于人性、生命和时光流转的深刻思考。
总之,这首以秋水、流光为题的诗作,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敏锐感知与赞美,也反映了他对于人性、生命、时光流转等诸多问题的深刻感悟。同时,此诗也可看作是诗人在官场压力和人情世态中寻找自由、真实和纯净的内心表达。
鉴赏详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