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别业 / 初至山中 / 入山寄城中故人》拼音译文赏析

  • zhōng
    nán
    bié
    /
    chū
    zhì
    shān
    zhōng
    /
    shān
    chéng
    zhōng
    rén
  • [
    táng
    ]
    wáng
    weí
  • zhōng
    suì
    hǎo
    dào
    wǎn
    jiā
    nán
    shān
    chuí
    xìng
    lái
    meǐ
    wǎng
    shèng
    shì
    kōng
    zhī
  • xíng
    dào
    shuǐ
    qióng
    chù
    zuò
    kàn
    yún
    shí
    ǒu
    rán
    zhí
    lín
    sǒu
    tán
    xiào
    hái

原文: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相关标签:田园唐诗三百首写人

译文及注释
中年时候颇喜欢道家思想,晚年居住在南山边缘。心情激动时常独自出游,欣赏美景,胜景只有自己知道。走到水源枯竭的地方,坐着看云升起。偶然遇到一位老人,相谈甚欢,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注释:
中岁:中年。颇好道:相当喜欢修道。晚家:晚年。南山陲:南山边缘。兴来:心情激动。每独往:常常独自前往。胜事:美景。空自知:只有自己知道。行到水穷处:走到水源枯竭的地方。坐看云起时:坐着看云彩升起。偶然值林叟:偶然遇到一位老人。谈笑无还期:谈笑间不知不觉地度过了很长时间。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注释: 好道之心:重视道德修养和追求道的本性 安家于:定居于 兴趣浓:对某项事物感兴趣程度很深 独来独往:独自一个人出门游玩 自我欣赏:指自己欣赏自然景观时的自得其乐 源流:河流的发源地 千变万化:形容云雾变化多端 乡村父老:指农村老人,代表了简朴自然的乡村生活 谈笑聊天:轻松愉快地交谈 译文及注释详情»


禅解
这篇禅解是关于王维的《终南别业》的,这首诗历来都被视为公认的禅诗,在诗中处处体现出禅宗的思想。然而,很多人都只看到了王维的淡泊宁静怡然自乐的情调,但实际上禅的境界远不止这些表面的表现。 在这首诗中,王维自称摩诘,维摩诘居士是印度大乘佛学的代表人物,东方金粟如来转世。他表达的是领悟大乘境界时的怡然自乐,说到底,是对自己已经达到的高境界的一种心得体会。他早年信仰佛道,晚年时隐居蓝田辋川修佛学道,这两句诗也刻画了他的背景。 他的学道兴趣非常浓烈,经常独来独往。而这种领悟禅宗至理的心境,只能由自己知道,无法言说。释迦牟尼曾说,自己说法49年未曾说过一字;六祖慧能也说,禅宗至理非可言说。所以,王维之所以不说,不是悭吝不肯与人分享,而是这种境界实在难以言喻。这也就是灵照在被问到《百草头》和祖师意时的回答,“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明明就是明白。 至理远离名相语言概念,佛常斥言语。在佛家的观念中,自性非空非有,非善非恶,非实非虚,非烦恼非菩提。这就是佛家所追求的境界,但在表达和解释上却往往局限于言语。小乘更偏向于空而非实,而大乘追求的则是至理。王维领悟了这种境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感受体悟,获得自身的提升。 禅解详情»


赏析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禅宗思想的倾心追求。 在诗歌的开篇中,诗人通过“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佛法的热爱与倾向。诗人认为,“道”即佛家思想的精髓,“万法皆空”,这也是诗人对于自己生活的陶醉所在,希望能够在隐居山林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诗人用“兴来独往,胜事空自知”的形容词,描绘出隐居生活的安逸祥和和享受自在的心态。同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表述也表明了诗人已经达到了禅宗的顶峰,他能够在自然界中找到自己的真我,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和境界。 总的来说,王维的这首诗展现了他对于佛家思想的崇敬、对禅宗格物致知的执着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隐居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由自在的追求。这首诗既是一首禅宗的伟大作品,也是王维的自传,反映了他那种渴望自由、向往理想的积极心态。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晚年担任尚书右丞职务,地位颇高。然而,随着唐代政治局势的变化和动荡,王维开始感到仕途之路崎岖难行并渴望超脱这个繁琐的世界。因此,他开始寻求一种官隐结合的生活方式,既能体验到官场的荣耀,又能够享受隐居山林的自在。 在四十多岁时,王维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并且沉浸在佛教的修行中。他经常斋戒奉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他对于尘世的烦扰和无常深有感触,并在隐居生活中追求一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这首诗正是描写了这种境界,表达了他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由自在的追求。 王维的这种官隐结合的生活方式,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的一种思想和生活态度。在唐代,由于政治乱象和文化变革,许多文人开始追求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他们不仅在官场上发挥作用,也在隐居中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这种生活方式被称为“山水田园派”,成为唐诗文的重要艺术流派之一。 总的来说,王维的这首诗以及他的生活方式,反映了唐代文化和社会变革的一个方面,展现了文人墨客对于自由自在、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也是王维个人经历和内心感受的真实写照,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于尘世的厌倦和对于自在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唐代诗《登鹳雀楼》以其“秋思”情怀和优美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诗中,作者以晚年独游南山陲,登上高楼远眺而引出自己心中的秋思。整篇诗在情感上很具有内省性,作者的感情体验明显地溶入到景物的描写当中。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用两个意象强烈地表现出秋天的萧瑟和无限凄凉。接着,作者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用“穷”字传达出人生的苍茫和渺小,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于登高追求超越的向往。其次,作者描述了登高时的景色,其中“青山如黛,白云如衣”,体现了作者对于壮丽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叹。最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两句话也是诗人对于人生的感叹和警醒。其实这句话表达的是一个人应该享受生命中的每一个美好时刻,不留遗憾,而非放纵欲望。 整篇诗意境清新脱俗,表达了诗人对于秋天的情感和登高追求超越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对于壮丽自然景观的赞叹。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情感体验和哲理反思等手法,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巧妙地融入到了诗歌当中,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体现出唐代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 赏析详情»


王维简介
唐朝 诗人王维的照片

王维(692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祖籍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市),遂为河东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画家,号称“诗佛”。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王维早年诗作充满爱国热情,晚年笃信佛教,因此其晚期作品中融合佛法,充满禅意。
王维受母亲影响,精通佛学,其字“摩诘”,是取自佛教的《维摩诘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