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拼音译文赏析

  • shuǐ
    lóng
    yín
    ·
    huái
    zhōu
    zhōng
    wén
    gōng
    rén
    qín
    shēng
  • [
    sòng
    ]
    wāng
    yuán
    liáng
  • jīng
    shàng
    hǎi
    táng
    tíng
    beǐ
    duō
    fēng
    lán
    jiǔ
    jīn
    xíng
    liáng
    tuó
    beì
    tóu
    lián
    cháo
    cháo
    mén
    yàn
    bié
    lóng
    sōu
    jǐn
    lǎn
    kōng
    zài
    chūn
    guī
  • duàn
    dōng
    nán
    bàn
    chàng
    cháng
    huái
    feī
    shòu
    jiàng
    chéng
    xià
    cǎo
    shuāng
    bái
    liáng
    suān
    chǔ
    fěn
    zhèn
    hóng
    weí
    shēn
    rén
    jìng
    shuí
    bīn
    shuí
    zhǔ
    duì
    dēng
    diǎn
    chóu
    nuò
    qín
    zhōng

原文: 鼓鞞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歌阑酒罢,玉啼金泣,此行良苦。驼背模糊,马头奁匝,朝朝暮暮。自都门燕别,龙艘锦缆,空载得、春归去。
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粉阵红围,夜深人静,谁宾谁主。对渔灯一点,羁愁一搦,谱琴中语。



译文及注释
鼓声震破了霓裳舞,海棠亭北多风雨。歌声停了,酒也喝完了,玉簪上的珠子掉了下来,这次旅行真是艰苦。驼背的人模糊不清,马车上的头巾缠得紧紧的,日复一日,夜复一夜。自从离开都门和燕国分别,龙舟上的锦缆空空荡荡,春天归来时却是空载而归。

眼前的景象已经看不到东南半壁了,心中感到无限惆怅,长江以南已经不再是我的故土。在受降城下,草地上像霜一样白,凄凉的感觉让人心酸。在红色的阵营里,夜深人静,谁是宾客,谁是主人?对着渔灯的微光,羁绊的忧愁像一根绳子一样缠绕着我的心,弹着琴,说着心里话。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谷幽幽,泉花如洗”两句,则借景抒情,写出了亡国之痛。这两句话意味着一切都已经消逝殆尽,即使是青山绿水,也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荣光,只剩下了空谷幽幽、泉水清澈的景象。这似乎在暗示着失落与哀伤,故此两句话显得格外深情而悲凉。 整首诗构思独到,语言优美,其内涵更是深刻而卓越。通过运用历史事件和典故,加之细腻而丰富的笔墨,表达了对亡国之痛和对政治腐败的批判。同时,也将个人的悲愤与时代的深层次矛盾相互交织,揭示了诗人对历史进程中民族的苦难与沉痛体验,并为后人留下了一篇家国之怀的名篇。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作者为汪元量。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1276年(宋恭帝德祐二年)南宋面对元军的入侵时期。当时,丞相伯颜率领元军攻到南宋都城临安东北的皋亭山,南宋朝野震荡,太后谢氏传国玺请求降元。不久,元大军兵入临安,三宫都做了俘虏,包括帝后、妃嫔以及宫官三千多元,而汪元量当时则是一位乐师,同样被押北上燕京。 在途径淮河时,汪元量身处舟中,陷入极度的悲痛和思念之中。这时,一位宫女手持古琴,演奏起一曲悲凉深沉的旋律,引起了汪元量的共鸣和思绪。他将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化作词笔,写下了《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这首词表达了他深沉的悲痛和思念,抒发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对家国的深深眷恋。 汪元量的这首《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通过诗歌艺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抒发了他对家园的深情厚谊。同时也告诉我们,在战争时期,诗歌艺术会承载人们的共同情感和文化精神,成为人们遭遇战争时安抚心灵、宣扬正义、唤醒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表现形式。 创作背景详情»


注释
1. 这句话描述作者在1276年五月所写的《扬州》诗,通过“丝雨绵云五月寒,淮壖遗老笑儒冠”来表达五月天气寒冷,淮河旁边乡村的老人戴着道士帽子笑着。 2. 这句话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描述渔阳鼙鼓的响动惊破了女子们舞蹈时穿着的霓裳羽衣。注释中提到“鞞”是小鼓,与应大鼓同时击打,也称为“应鼓”。 3. 这句话是惠洪引用《太真外传》中的经历,上皇登上沉香亭向太真妃子宣布诏书,太真妃子因为喝醉了没能再次拜见。上皇说:“这不是妃子喝醉了,她只是像睡过头的海棠花一样困倦。” 4. 这句话来自《白氏六帖》卷十九,描述魏甄后面颊洁白,眼泪像玉制的筷子一样双垂而下,李白的《代赠远》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啼流玉筯尽,坐恨金闺切。”韩愈、孟郊的《城南联句》也提到“宝唾拾未尽,玉啼堕犹”。 5. 这句话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序》,描述金铜仙人临别时泪如雨下,这种情况被称为“金泣”,与前面提到的“玉啼”类似,都是形容宋朝的宫女。 6. 这句话指的是宋朝的宫女们随元军北去的情景,杜甫的《送蔡希曾还陇右》中也提到了类似的画面,描述金鞍马头、锦缎披肩等豪华的场景。注释中也解释了“匼匝”的意思是周围环绕的样子。 7. 这句话尚未完整。 注释详情»


汪元量简介: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期著名的诗人、词人和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别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出生地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他是琳的第三子,其家族在当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汪元量擅长琴艺,因此被聘为宫廷琴师,并以善琴供奉宫掖,备受赞誉。但是在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失陷后,他随三宫入燕。曾经拜访了文天祥,体现了他的不屈精神。 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汪元量出家为道士,获得南归。之后,他在江西、湖北、四川等地往来,终老于湖山。他的诗歌作品多记录了国亡前后的历史事实,是当时的重要历史文献。汪元量的诗歌风格激越豪放,时人有“诗史”之称,与唐代杜甫齐名。他主要的诗集包括《水云集》和《湖山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