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临江仙

唐朝    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阆苑先生须自责,蟠桃动是千秋。不知人世苦厌求。东皇不拘束,肯为使君留。

鹧鸪天·佳人

唐朝    苏轼

罗带双垂画不成。殢人娇态最轻盈。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 无限事,许多情。四弦丝竹苦丁宁。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凌虚台记

唐朝    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江城子·密州出猎

唐朝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彫通:雕)

宋词三百首

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

唐朝    苏轼

长笑蛇医一寸腹,衔冰吐雹何时足。 苍鹅无罪亦可怜,斩颈横盘不敢哭。 岂知泉下有猪龙,卧枕雷车踏阴轴。 前年太守为旱请,雨点随人如撒菽。 太守归国龙归泉,至今人咏淇园绿。 我今又复罹此旱,凛凛疲民在沟渎。 却寻旧迹叩神泉,坐客仍携王子渊。 看草中和乐职颂,新声妙悟慰华颠。 晓来泉上东风急,须上冰珠老蛟泣。 怪词欲逼龙飞起,险韵不量吾所及。 行看积雪厚埋牛,谁与春工掀百蛰。 此时还复借君诗,余力汰辀仍贯笠。 挥毫落纸勿言疲,惊龙再起震失匙。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唐朝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凉一作:新凉)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宋词精选宋词三百首婉约

送顿起

唐朝    苏轼

客路相逢难,为乐常不足。 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 酒阑不忍去,共接一寸烛。 留君终无穷,归驾不免促。 岱宗已在眼,一往继前躅。 佳人亦何念,凄断阳关曲。 天门四十里,夜看扶桑浴。 回头望彭城,大海浮一粟。 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 惟有黄楼诗,千古配淇澳。

和董传留别

唐朝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送别写人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唐朝    苏轼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阳关曲·中秋月 / 阳关曲·中秋作

唐朝    苏轼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