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译文及注释:
粗麻布裹着我的生活,但我内心充满了诗书气息,自然华丽。我厌倦了老儒的陪伴,他们只会煮瓠叶。我强迫自己跟随举子踏上槐花的路。我的囊中空空,无法寻找春天的马,我的眼睛也乱看着择婿的车。但我仍然自得其乐,因为我能够写出新鲜的诏书,就像湿漉漉的乌鸦一样。
注释:
粗缯大布:指粗糙的衣服和布料,表示作者生活简朴。
腹有诗书气自华:指作者内心充满了诗书气息,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
厌伴老儒烹瓠叶:厌倦了和老师傅们一起吃瓠子叶子,表示作者对于传统的学术教育已经有些不满。
强随举子踏槐花:强迫自己跟随举子们去赏槐花,表示作者虽然对于科举制度也有些不满,但还是不得不遵从。
囊空不办寻春马:囊中羞涩,无法买马去寻春,表示作者经济拮据。
眼乱行看择婿车:眼睛乱转,看着选婿的车子,表示作者正在为自己的婚姻问题烦恼。
得意犹堪夸世俗:虽然对于世俗有些不满,但作者还是有些得意,认为自己在世俗中也有所成就。
诏黄新湿字如鸦:指作者刚刚得到的官方文书,上面的黄色印章还没有干透,字迹像乌鸦一样黑,表示作者刚刚得到了一份官方任命。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苏轼的《和董传留别》一首诗,虽然不是广为人知,但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却被各界传颂不衰。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读书与人的修养之间的关系,也是中国读书人所秉持的观念。中国的读书人一直视阅读为积累知识和增长学问的重要方式。阅读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因此,经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让人脱离低级趣味。
这句话中的“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整句话的重点在于“自”,即强调绚烂的气质是由阅读带来的必然结果。根据苏轼送别董传的情况来看,“气”并非单指读书带来的儒雅之气,更重要的是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挫折时的豁达乐观。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中依旧“不改其乐”,王勃在人生苦难中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董传虽贫穷,仍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囊空不办寻春马”这句话足以证明这一点。
总之,苏轼的《和董传留别》通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深入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彰显了中国读书人所崇尚的精神追求。同时,通过送别董传表达了在人生面对挫折时的豁达乐观,展现了一个读书人的修养和精神力量,是一篇值得玩味和感悟的佳作。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和董传留别》是苏轼为了告别自己的好友董传而作的一首留别诗。当时,苏轼在凤翔,而董传也曾多次与苏轼相伴而行。然而,生活对于董传却并不宽裕,他虽然衣着朴素,但却拥有着渊博的学识和广博的人文素养。这些优秀品质使得他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
苏轼在长安的日子里,情感上与董传有着深厚的交情,而这份情感也体现在该诗中。通过这首诗,苏轼表达了对董传才华横溢和精神风骨的钦佩之情。同时,苏轼也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离别的不舍和思念之情。这首诗虽然表达的是别离之痛,但却充满了人类情感的温情和深刻的思考。
此诗展现了苏轼才华横溢的文学造诣和丰富的人文素养。苏轼以自己深厚的情感与卓越的文学才华,将这份真挚的情谊凝结成了一首优美动人的诗篇。同时,董传平凡的形象也给人们上了一课: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他的外在条件,而是取决于他的内在素养和精神风骨。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二:
关键是要有志向、有追求,不停地向上努力。这种精神是可贵的,值得赞美和鼓舞。
苏轼这首《赤壁草》是写给他的朋友董传的,表达了对其一生的赞美和支持。董传是一个普通人,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不惧艰难,不断追求进步。苏轼在诗中赞扬了董传的精神,将其塑造成一个勇敢、坚强、充满希望的形象。
这首诗的前两句“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写的是董传的穿着打扮和内在素质。低质量的衣物和粗糙的生活不能阻挡董传追求知识、追求进步的决心。后两句“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则表达了董传的追求和梦想。他不愿意陷入平庸的生活,希望通过科举一举出人头地。
最后两句“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则强调了董传身处困境,但依然不放弃追求进步的信念。尽管他没有钱买马,不能“寻春马”,也无法成为“择婿车”的主角,但这并不影响他继续向前走。
苏轼的这首诗充满了对董传的赞美和激励,同时也是对每个人坚持追求梦想、不畏挫折的精神的呼唤。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也无论贫穷还是富裕,只要有追求、有希望、有信念,就一定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赏析二详情»
译文及注释:
我虽然身穿简陋的土布,用粗丝绑发,却满腹诗书,自然气质高华。(我:指苏轼自己。高华:指高雅的文化素养)
我厌倦了与老书生清谈,却鼓舞精神和众多士子共赴中制科考试。(中制:进士科举殿试之前的考试)
兜里没钱,一双旧鞋已跟随我多年,出行全靠它。(兜里没钱:指财产困窘;跟随:紧跟着)
富贵人家的香车美女,让我眼花缭乱。(美女:指充满诱惑的物质享受)
放榜以后我成绩好,得意洋洋来夸耀,看:黄纸诏书上墨迹还湿着。(放榜:指考试成绩公布;黄纸诏书:指授予进士或举人身份的文书)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