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译文及注释:
银塘:水面如银
朱槛:红色的栏杆
麹尘:酒酿的香气
波:水波
圆绿:圆润的绿色
卷新荷:刚刚开放的荷花
兰条:兰花的枝条
荐浴:供奉在浴室中
菖花:菖蒲花
酿酒:用来酿造酒
天气尚清和:天气依然晴朗和暖
好将:好好地
沈醉:陶醉
酬佳节:庆祝佳节
十分酒:十分的酒
一分歌:一份歌声
狱草:监狱中的草
烟深:烟雾浓厚
讼庭:法庭
人悄:人很少
无吝:毫不吝啬
宴游:宴请客人游玩
注释:
银塘:指水面如银的湖泊。
朱槛:红色的栏杆。
麹尘:酒酿时产生的尘土。
波:水波。
圆绿:形容荷叶的形状和颜色。
卷新荷:指新鲜的荷花。
兰条:兰花的枝条。
荐浴:指用花瓣泡浴。
菖花:一种花卉,可用来酿酒。
天气尚清和:天气仍然晴朗和暖。
沈醉:陶醉。
酬佳节:庆祝佳节。
狱草:指监狱中的草木。
讼庭:指法庭。
无吝:毫不吝啬。
宴游:宴请客人游玩。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坛上的一位著名词人,他的作品深受后人喜爱和传颂。而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就是《端午》这首词。在这篇词中,苏轼以黄州端午节为背景,从自然景色、民俗习惯、官员酬节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描写。
而创作这首词的背景,则是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五月,也就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二个端午节。此时,苏轼的心情稍为平静,与好友徐君猷一起赏五月的风光,饮酒开怀,才有了这篇佳作。
在当时,苏轼因反对新法而遭到了贬官,并被流放到黄州。尽管如此,他仍不忘自己的文学创作和诗词发表,每逢佳节,他总会以自己的笔触来记录下这些美好的时刻。正是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他创作了《端午》这篇词作。
通过这首词,苏轼不仅仅是在记录黄州的端午节庆典,更是表达了他对家园的深情眷恋和对友人的感恩之情。此外,在这篇词作中,苏轼也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升平、安泰的社会状态。最终,这篇词作不仅成为了传世佳作,更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钦佩。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苏轼的词作《端午》以端午节为主题,从自然景色、民俗习惯以及官员酬节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描写,通过清新的意象和欢乐的节庆气氛,展现了一个升平、安泰的社会状态。文章以“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开场,生动地描述了黄州端午节的清新景象。作者运用“银、朱、麹尘、圆、绿、新荷”等形象的细节,令画面更加丰富和自然。这一段的运用是典型的写景手法。
接下来,苏轼将笔锋转向民俗习惯,写到“绿兰枝浸水而浴,绿菖蒲酿酒而饮”。通过这两句,读者可以感受到端午节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愉悦活动,人们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身心愉快,而作者也通过这种方式传达了他自己对端午节的热爱。同时,通过这种描写,作者也让读者充分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相互融合,营造出浓郁的民俗氛围。这一部分的描写,体现出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于民间风俗的重视。
下半部分则将焦点转向了苏轼和徐君猷的端午节日活动,全文似乎在这里达到了高潮。作者通过“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这三句话,将酒与歌咏结合起来,强调饮酒唱歌是端午节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接着,苏轼通过“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清官的崇敬,将端午节酬敬与治理社会联系起来。整体而言,此刻,该篇词作已经从单纯的端午节赏析转化为一个更为深层次的思想阐述。
最后,文末的“天气尚清和”则是贯穿整篇文章的主题,作者以这句简短的话表达了对人们健康、平安和生活美满的祝愿。这也是对于端午节庆典集体意义的简要总结。
总之,苏轼的《端午》通过描写自然风景、民俗习惯和官员酬节等多个方面,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升平、安泰的社会状态。文章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语言精练,堪称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代表之作。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银亮的池塘,红色的栏杆,倒映在淡黄色的水波里,团团的绿叶托起清新的荷花。
注释:苏轼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夏日景象,清新的荷花在银亮的池塘中绽放,绿叶与红色栏杆的对比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
用兰叶浸水洗澡,用菖蒲花酿酒喝,天气清明而暖和。需要用喝酒、聚会来酬谢端午佳节,这里有美酒歌舞陪伴。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