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译文及注释:
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
(褒斜:指褒斜山,幰:阻隔。意为褒斜山不容易越过,问子去哪里了。)
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鸟道:指鸟飞的路线,猿声:指猿猴的叫声。意为子去的路途遥远,听到了很多动物的声音。)
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
(官桥:指官方修建的桥梁,祭酒客:指祭祀祖先的人,山木女郎祠:指山中女神的庙宇。)
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别后:指分别后,明月:指明亮的月亮,子规:指鸟类中的一种。意为分别后仍然在同一片明月下,你应该听到子规的叫声。)
注释:
褒斜:指赞美和批评,不容许有偏颇。幰:同“谩”,指胡乱说话。
鸟道:指鸟类迁徙的路线。
猿声十二时:指一天中猿猴叫声的变化,十二时即指一天的十二个时辰。
官桥祭酒客:指在官桥上祭祀酒客,可能是指古代的祭祀仪式。
山木女郎祠:指在山林中供奉女神的祠堂。
明月:指明亮的月亮,也有指月亮代表的情感。
子规:指鸟类中的一种,古代常用它的叫声来预测天气和吉凶。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王维的《送杨济之蜀》是一首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的古典诗歌。诗开头的“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两句,虽然明知故问,但这也强调了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担忧。颔联“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两句,则通过空间和时间的描写,真切具体地写出了友人行程之远、离别之久。而颈联“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两句,则通过对旅途情景的想象,表达了对友人入蜀旅途的关切。
在整首诗中,王维善于用数目字加以夸张,一千里、十二时,这些数字更加鲜活地展现出友人旅途之远和离别之久。同时,他运用寥寥几笔来写出蜀地险阻和风物的美妙,如官桥的巫祝和树丛的女神祠,以及鸟道和猿声。这与传统的送别诗歌形式大为不同,诗中展现出了超凡的画意和诗情。
此外,结尾的“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别后的想象和嘱咐。整首诗写出了王维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相思之情,以及对蜀地险阻和风物的独到描绘,具有浑然神秀、超脱凡世的艺术特点。
总之,《送杨济之蜀》是一首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王维在其中展现了独特的创作技巧和审美取向,用简短而精彩的文字,塑造了一个浪漫唯美而富有禅意的境界,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王维、晚年作品、送别友人杨济入蜀、唐肃宗上元二年
[[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7%BB%B4)]的记载显示,这首诗作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的晚年作品。当时他为了送别好友杨济入蜀,创作了这首《送杨济之蜀》。据说,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
在唐代,蜀地被誉为“天府之国”,素有“天府之国”、“蜀道之难”等美称。而此时的王维已经年近七旬,生命经历了很多波折和曲折,因而对于旅途的艰辛深有体会。所以他在这首诗中用超凡脱俗的境界来描绘那令人向往的天然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面对即将离别好友的情感压抑和不舍。
这首诗被誉为王维众多诗作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既写出了壮阔雄浑的山川大地,展现出高远明净的境界,又深刻表达了人生离别、感伤落寞的情感。这首诗集中体现了王维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力。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褒斜道狭险,容不下车辆,你这位君子离京将去哪里?(褒斜:古时称峭壁;道:路)
险绝的鸟道绵延千余里,两岸猿啼会连续昼夜十二时!(鸟道:在山中开凿的路,因为只有飞鸟才能通过而得名)
官桥边有款待行人的祭酒巫客,林麓中掩映着女神的庙祠。(官桥:古时称官道交通要道上的桥梁)
分手之后我们只能同看明月,你且还多听子规而生归思!(子规:鸟名,古时常被人们用来预兆离别)
注释:
1. “褒斜”二字是古代地名,指当前重庆市渝北区至江津区间的陡峭峡谷路段。
2. “祭酒巫客”指在官桥边为行人款待的祭酒,以及在林麓中隐蔽的女神庙祠。
3. “子规”是古汉语词汇,指一种能发出特殊鸣叫声的鸟类,通常被用来预示离别。在诗中则是描述诗人与别人分手后的思念之情。
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维(692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祖籍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市),遂为河东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画家,号称“诗佛”。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王维早年诗作充满爱国热情,晚年笃信佛教,因此其晚期作品中融合佛法,充满禅意。
王维受母亲影响,精通佛学,其字“摩诘”,是取自佛教的《维摩诘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