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成一绝》拼音译文赏析

  • màn
    chéng
    jué
  • [
    táng
    ]
  • jiāng
    yuè
    rén
    zhī
    shǔ
    chǐ
    fēng
    dēng
    zhào
    sān
    gēng
  • shā
    tóu
    宿
    lián
    quán
    jìng
    chuán
    weǐ
    tiào
    míng

原文: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译文及注释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汉字译文:
江边的月亮离人只有几步之遥,风灯照亮了夜晚,已经快到三更了。
沙滩上的鹭鸟静静地站在一起,仿佛在练习拳击;船尾处的鱼儿跳跃着,发出清脆的声响。
注释:
江月:指江边的月亮。

数尺:只有几步的距离。

风灯:一种用风力点燃的灯。

照夜:照亮夜晚。

三更:古代将夜晚分为五更,每更两个时辰,三更即晚上11点到凌晨1点。

沙头:河边的沙滩。

宿鹭:在河边栖息的白鹭。

联拳:指白鹭的双脚并拢站立的姿势。

静:安静、平静。

船尾:船的后部。

跳鱼:指鱼跃出水面。

拨剌鸣:形容鱼跃出水面时发出的声音。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杜甫的《舟夜书怀》是一首用精绝的抒情手法,写出了一个惆怅孤独的诗人在江河的宁静和月夜的风光中,对身处异乡与家乡思念的深情表达。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舟夜书怀》采用了绝句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特点是“一句一绝”,每句都写一景,句与句之间似乎没有关联。杜甫运用这种绝体,极大地展现了他的巧思和文学才华。尤其是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江上的月影、船中的樯灯等景物,杜甫巧妙地塑造了一幅安静、宁谧而又清丽的夜景图画。 诗歌第一句“月黑见渔灯”,写出了江上夜景的独特特色——船中的樯灯在月下下显得柔和而静谧。同时,诗人还在这句中点出了“人”,暗示了自己在这样的夜晚中的孤独感与思乡之情。第二句“霜重鸭移声”,则用一种简洁明了的手法,写出了江水的冷清和深秋的感觉。第三句“不知何处吹芦管”,引出了一种惆怅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未知的寂静与不可预料的未来的不安。 最后一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则把诗人的心理状态转化为行动,用一种现实的场景来说明自己的境遇。他在一个酒家附近夜泊,想必这里是一处熟悉而温暖的地方。但他知道,这里并不能取代他故乡的感觉。整首诗不仅给人以优美的视觉享受,还表达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与追求归宿的心愿。 总之,杜甫的《舟夜书怀》通过精绝的艺术手法,描绘出江上的月影、樯灯等景物,配合着深沉的内心感受,将诗人的孤独、思乡之情与对未来的不安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都非常高,让人们深刻领略了唐代诗歌的风韵和文学艺术之美。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杜甫、巴蜀、唐代宗、大历元年 ## 杜甫《舟夜书怀》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寄居于巴蜀时所作。当时,他正在从云安(今四川云阳)前往夔州的船上,晚上独自一人,思绪万千。 此时,船在江面上缓慢行进,杜甫抬头望天,只见满天繁星,感慨自身的渺小和世事的无常。虽然身处异乡,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时局的忧虑仍旧挥之不去。夜深人静,他感到胸中有诗,遂拿起笔来,在船上写下了这首《舟夜书怀》。 这首诗以船夜之景为背景,展现出杜甫对家园的眷恋和对时局的担忧。在这里,他以朦胧的月影、远离故土的心情和静止的河流来描绘自己内心的孤独和不安。杜甫的诗句简练、铿锵有力,表达了他那种高远的思想境界和深刻的人生阅历,也成就了他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 这首诗作于杜甫寄居巴蜀时期,记录了他在异乡漂泊时的思想和感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思想意义。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水(shuǐ)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zhàoyào)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 注释: 1. “数尺之远”:距离很近的意思。 2. “风灯”:指吊挂在船上的灯,用来照明。 3. “三更天”:古代把一晚分成五更,每更为两时,三更即夜里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段。 4. “栖息”:停留、休息的意思。 5. “白鹭”:一种雪白的大型鸟类,常生活在沙滩、湖泊和水边等地。 6. “拨剌”:“拨”指鱼儿跃出水面时造成的水花飞溅声,“剌”则表示声音的尖锐和突然。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甫简介
唐朝 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