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拼音译文赏析

  • xīn
    láng
    ·
    sòng
    bāng
    héng
    dài
    zhì
    xīn
    zhōu
  • [
    sòng
    ]
    zhāng
    yuán
    gān
  • mèng
    rào
    shén
    zhōu
    chàng
    qiū
    fēng
    lián
    yíng
    huà
    jiǎo
    gōng
    shǔ
    shì
    kūn
    qīng
    zhù
    jiǔ
    huáng
    liú
    luàn
    zhù
    wàn
    luò
    qiān
    cūn
    tiān
    cóng
    lái
    gāo
    nán
    wèn
    kuàng
    rén
    qíng
    lǎo
    beī
    gēng
    nán
    sòng
    jūn
  • liáng
    shēng
    àn
    liǔ
    cuī
    cán
    shǔ
    gěng
    xié
    shū
    xīng
    dàn
    yuè
    duàn
    yún
    weī
    wàn
    jiāng
    shān
    zhī
    chù
    huí
    shǒu
    duì
    chuáng
    yàn
    dào
    shū
    chéng
    shuí
    jìn
    qīng
    tiān
    huái
    怀
    jīn
    kěn
    ér
    cáo
    ēn
    yuàn
    xiāng
    ěr
    bái
    tīng
    jīn

原文: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译文及注释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听到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下的事情是昆仑山倾倒了砥柱,九州地区的黄河乱流涌动。万落聚集,千村有狐兔。天意从来高深莫测,更何况人情,老易悲伤如此。送君去,再到南浦。

凉生岸边的柳树催促着残暑离去。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不知道在哪里。回首对床夜语,雁儿不来,书成了谁的?眼睛看尽了青天,怀念着古今,肯定有曹儿的恩怨。举起大白酒杯,听着金缕梅的歌声。
注释:
梦绕神州路:梦游神州大地。

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感叹秋风萧瑟,军营画角声声,故宫离黍,形容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沉淀。

底事昆仑倾砥柱:指大事关乎国家安危,如昆仑山倾覆,砥柱倾倒。

九地黄流乱注:形容大水泛滥,九州之地都被黄河水淹没。

聚万落、千村狐兔:形容战争带来的灾难,万家破产,千村失守,狐兔无家可归。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指天意难以预测,更何况人情,老年人的悲伤更是难以言表。

更南浦,送君去:送别之意,送别的地方在南浦。

凉生岸柳催残暑:秋天到了,柳树已经开始凋零,催促残余的夏天离去。

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形容夜晚的景象,河水清澈,星月稀疏,云彩微弱。

万里江山知何处:形容远离家乡,不知道自己将去何方。

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形容思念故乡和亲人,回首对床夜语,但是远方的雁儿不会飞回来,书信也无法传达思念之情。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形容怀念历史和传统文化,肯儿曹是指《诗经》中的一篇诗,恩怨相尔汝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举大白,听金缕:举起酒杯,听取音乐声。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该篇文章是关于张元干所作《梦绕神州路》词的创作背景。该词作于绍兴十二年(1142),是在南宋灭亡后,士大夫南渡的这个时期中,慷慨悲壮的志士们名篇纷呈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 据了解,张元干为胡铨的友人,胡铨因反对“和议”并请求斩杀秦桧等三人而被贬至福州。之后,他再次遭遣,除名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而张元干正是在胡铨壮行之际,为表达自己的忠义之情,以及对南宋灭亡的忧虑和痛惜之情,创作出了这首《梦绕神州路》。 在该词中,张元干用悲愤痛苦之情,借助胡铨的遣返之事,以“梦绕神州路”的词句表达了自己对中原没有复兴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怅秋风”三句,深刻描绘了南宋时期的困境,体现了故都汴州已经荒凉和九州之土变成沉陆的现实,以及中原人民遭受痛苦的局面。 然而,由于该词慷慨愤激,充满了忠义之气,对南宋灭亡和时局困境提出了尖锐的质问。因此,张元干因此词被捕入狱,并被削职为民。在这种背景下,《梦绕神州路》更加体现出了张元干的忠臣义士之风,也表明了他的坚定信仰和献身精神。 因此,从胡铨的遣返事件到词作者的命运,再到南宋灭亡之时的动荡和困顿,这些历史事件、个人遭遇和社会背景,都深刻影响了《梦绕神州路》词的创作和表达,使其成为了当时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该篇文献为张元干所写的《梦绕神州路》词赏析。该篇文章描述了北宋灭亡、士大夫南渡时期,慷慨悲壮的词人们名篇叠出的情况。其中,张芦川有一篇《贺新郎》的作品,其中,他以“曳杖危楼去”的词句寄怀李纲,又以“梦绕神州路”的词句送别胡铨,以此表达自己悲愤痛苦之情,感人肺腑。 在该篇文章中,作者借助胡铨等人被遣返的背景,通过《梦绕神州路》一词,表达出对中原没有复兴的思念之情。此外,作者还通过“怅秋风”三句,深刻描绘了南宋局势的困境。一方面是号角声不断,似乎武备军容十分雄浑;另一方面,则体现了故都汴州已经荒凉和九州之土变成沉陆的现实,这一局面使中原人民遭受痛苦,衣冠礼乐的文明乐土变成了狐兔盘踞横行的惨境,令人倍感忧虑。 通过质问之声,作者更是抒发了自己对当前时局的疑惑和不满。他探询为何昆仑天柱般的黄河中流之砥柱竟然崩溃,使得河水泛滥,中原人民遭受痛苦;又因何使衣冠礼乐的文明乐土变成狐兔盘踞横行的惨境,这些痛苦实为人所痛心,并揭示出国家沦亡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和苦难。 通过这篇文章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时局困境的深刻认识和思考,以及对于中原没有复兴的深深忧虑和悲愤之情。如此饱含人文关怀和深刻思考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体会。 赏析详情»


译赏
此文为张南辉所作,题为《梦中登岳阳楼,望神州数峰高》。全文写景描情,旨在表达对古今中原的怀念和对挚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作者提到自己常常梦游在光复未有的祖国中原之路上。此时,金兵占领了大片土地,一方面金兵营垒密布,军号声凄厉,另一方面汴京皇宫已成废墟,禾黍满地,一片凄凉。黄河之源昆仑山的天柱和黄河的中流砥柱都崩溃了,黄河流域各地泛滥成灾,这喻示着北宋王朝沦亡和中原人民遭受战乱的苦难。 作者引用了杜甫的名句“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暗示此时国家局势混乱,许多事情都无法得知,而且人们的命运总是容易遭受不幸。作者与挚友都年迈,难掩内心的悲情,他们能向谁倾诉呢?只能默默地送别到南浦。 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的眷恋之情。他与挚友分别之后,仍会居于江边凝望,不舍离去。秋风中,柳枝随风飘起,残暑逐渐消散,夜幕降临,银河横亘高空,疏星淡月,断云缓缓飘动。作者对挚友前途莫测,万里江山不知君今夜流落何处,充满了思念之情。 整篇文章通过对情景的描写,深刻地阐释了中原历史的沧桑和时代背景之下人民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挚友的情感表达。此文字里行间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感和深刻的人文情怀,值得我们深入品味。 译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我辈梦魂经常萦绕着未光复的祖国中原之路。在萧瑟的秋风中,一方面,金兵营垒相连,军号凄厉;另方面,故都汴京的皇宫宝殿已成废墟,禾黍充斥,一片荒凉,真是令人惆怅呵! 注释:该段描写北宋末期,金朝入侵中原,导致中原地区沦陷、社会动荡不安,许多城池皆已失陷,中原文明几乎毁于一旦。 为什么黄河之源昆仑山的天柱和黄河的中流砥柱都崩溃了,黄河流域各地泛滥成灾?如今,中原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人口密聚的万落千村都变成了狐兔盘踞横行之地。 注释:该段描写了黄河河势失常,导致水患肆虐,水害泛滥,中原地区生灵涂炭,百姓疾苦倍增。 杜甫句云:“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从来是天高难问其意。如今我与君都老了,也容易产生悲情,我们的悲情能向谁倾诉呢?我只能默默地相送到南浦。 注释:该段描写了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感慨,展现出他对生命的短暂和生命的无常的思考。 送君远去!别后,我仍然会伫立江边眺望,不忍离去。见柳枝随风飘起,有些凉意,残暑渐消。夜幕降临,银河横亘高空,疏星淡月,断云缓缓飘动。万里江山,不知君今夜流落到何处? 注释:该段描写了作者与别友的离别,展现出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别离的惋惜。 回忆过去与君对床夜语,畅谈心事,情投意合,这情景已不可再得了。俗话说雁断衡阳,君去的地方连大雁也飞不到,写成了书信又有谁可以托付? 注释:该段描写了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展现了作者对友情的依恋和对离别的感伤。 我辈都是胸襟广阔,高瞻远瞩之人,我们告别时,看的是整个天下,关注的是古今大事,岂肯像小儿女那样只对彼此的恩恩怨怨关心?让我们举起酒杯来,听我唱一支《金缕曲》,送君上路! 注释:该段表达了作者与别友的情谊深厚,展现了他们放眼天下,关注天下大事的胸怀和抱负。 译文及注释详情»


张元干简介: 张元干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名叫动,是一位进士出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能诗。张元干受其家风影响,从小聪明好学,常在永泰的寒光阁、水月亭读书。14岁至15岁时,随父亲至河北官廨(在临漳县),已能写诗,常与父亲及父亲的客人唱和,人称之“敏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