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译文及注释:
听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释:
见说蚕丛路:听说蚕丛路险峻。
崎岖不易行:道路崎岖不平,行走不易。
山从人面起:山势高耸,如同从人脸上拔地而起。
云傍马头生:云雾缭绕,如同在马头旁边生长。
芳树笼秦栈:美丽的树木环绕着秦岭的山峦。
春流绕蜀城:春天的溪流环绕着蜀城。
升沉应已定:人生的起伏和命运已经注定。
不必问君平:不必问君平安如何。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是李白的一首抒情诗,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称。该诗创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当时李白在长安送别友人入蜀之际所作。诗歌通过对蜀道崎岖险阻和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的生动描写,表达了李白对于友情、爱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全诗共四联,首联以“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的语气开篇,写入蜀的道路,展现出一种平缓自然的语调,诉说着李白对于友人离别的叮嘱和祝福。而此处的“崎岖不易行”与其后《蜀道难》中“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感叹形成了对比,使诗歌具有跌宕起伏的韵律美。
颔联开始进一步具象地描绘蜀道的险阻:“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巧用“起”、“生”二词,表现了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的景象,将人物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体现了其深厚的哲学思考和对自然界的热爱之情。此处写法与《蜀道难》形成互补,加深了读者对于蜀道险阻的认知。
次联则转折展现了蜀道的优美景色:“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在蜀道之难的背景下,这句描述显得扑朔迷离,给人以一丝丝的美好希望。而其中的“笼”字更用于形容树林密集,景色瑰丽,令人如痴如醉。
末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二十五弦翻塞外,沧州明月楼高百尺。”此联将抒情推向了顶峰。李白运用具象的手法,将音乐和景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意境与词汇的完美统一。这句话特别精妙地将音乐和长城相互寄托,表现了人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连结,令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的来说,李白的《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不仅描绘了蜀道的崎岖险阻和奇美景色,更传递了作者对于友情、爱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追求,表达了其高远的情感和哲学境界,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可或缺的珍品。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李白的《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是一首送别诗,是在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之际所作。据史书记载,当时李白因为刚刚离开宰相李林甫府中,又因为不得宰相李林甫青睐,被排挤在朝廷内部。对于这样的遭遇,李白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和愤慨,而这首诗实际上是他对于时局和命运的寄托与思考。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营造了其独特的艺术氛围。诗中描述了从秦地出发前往蜀国的道路,表现了其具有崎岖难行的特点,所以可以想象,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与友人分别之际,诗人内心复杂,感慨万千。同时,由于此时李白身处困境,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这首诗也成为了他对于时局和命运的隐喻和寄托,在文学上体现了古人内心真实的感受和社会现实的压抑。
值得一提的是,李白在这首诗中提到了“命中已定”,并且表示“用不着去询问善卜的君平”,这也反映了当时流行的占卜文化和民众对于未来、命运的迷信。李白自己不变地相信自己所走的道路是自己命中注定的,这在古代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
总之,《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这首诗通过描述自然风光和历史场景,传达出李白对于自己处境的无奈和无力,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友情、爱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崎岖艰险自来就不易通行。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善卜的君平。
注释:
1. 崎岖(qí qū):道路崎岖难行。
2. 突兀(tū wù):陡然而起,高耸异常。
3. 依傍(yī bàng):围绕在周围。
4. 都城(dū chéng):指成都府城,即蜀国的都城。
5. 命中(mìng zhòng):既指命运,也指中了占卜的预言。
6. 善卜(shàn bǔ):擅长卜筮之术的人。
7. 君平(jūn píng):指当时著名的占卜家吕洞宾。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