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译文及注释: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每走十里就让马奔跑,每走五里就挥动鞭子。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都护的军书到了,匈奴人围攻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关山上正在飞雪,烽火已经熄灭。
注释:
十里一走马:指马匹跑十里需要一匹马走完,表示马匹疲劳。
五里一扬鞭:指马匹跑五里需要一次鞭打,表示马匹需要鞭策才能继续前进。
都护军书至:都护是古代官职,指边境地区的军事长官。这里指都护军书信到达。
匈奴围酒泉:匈奴是古代游牧民族,常常侵扰中国北方边境。酒泉是古代西北地区的一个城市,被匈奴围攻。
关山正飞雪:关山指长城,飞雪指大雪纷飞。表示长城上下正遭受严寒的天气。
烽火断无烟:烽火台是古代边境地区的警戒设施,用来传递信息。烟是指烽火台上冒起的烟雾。这里表示烽火台上没有烟雾,说明边境地区已经被敌人占领。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落。
王维的《送崔九》是一首富有边塞诗特色的古体诗篇,以其简洁明快、语言优美而著称于世。整首诗的总体格律为五律,共计十个句子,全文流畅自然,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军队传递信息的紧迫和困难,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边塞士兵的深切的同情和思念之情。
从诗的开头就可以看出,王维想要将读者的注意力紧紧抓住——“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这两句话让人感受到了情况紧急、时间紧迫的气氛。特别是倒装句的运用,增加了句子的回旋感,更好地突出了速度之快。
除了鲜明的情境描写外,本诗还运用了大量的借景手法。比如“十万火急”、“漫天飞雪”,通过这些具象化的描写,使得整个场景更加逼真生动,让读者似乎置身于雪中,亲身感受到了边塞士兵的艰苦生活。
最后两句的处理更是巧妙,王维通过雪幕掩盖烽火的手法,将读者引入到一种隐秘中断的感觉中,这种紧迫感也在暗示着诗中传递信息的紧迫性和困难性。整首诗以叙事手法为主,同时融入了大量的象征、比喻和借景等修辞方式,表现出了作者对边塞士兵的赞美和悼念,也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总之,王维的《送崔九》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且在历史和文化方面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唐代边疆守卫和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对那些无名英雄的感恩和称颂。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小觑,是一首值得推崇和传承的经典之作。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官员,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他的《送崔九》一诗是他出使河西时所作,在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前后创作完成。当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出塞,出使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
在唐朝时期,西北边境经常遭受外族游牧民族的侵扰和入侵,为了加强对边境的管理和防御,唐朝设立了一系列的行政机构和军事组织,派遣大批士兵驻守边境,同时还派遣官员出使各地,巩固与各地的关系,维护边境安全。
这次,王维奉命出使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主要是为了考察崔希逸的军事能力和治理水平,向中央汇报有关情况。在这段时间里,王维身临河西,目睹了河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这极大地启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送崔九》这首诗,描绘了王维从河西出发,沿着黄河顺流而下,渐行渐远,最终到达长安的情景,透露出王维对边境地区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整首诗格律自然,意境深远,展现了王维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宏大的胸怀。
总之,王维的《送崔九》一诗是他在唐代出使河西期间的精彩创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为人们呈现出了唐代边疆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1. 酒泉:古代西北边陲重镇,位于今甘肃省肃州区北部。
2. 都护府:唐代设立的边防行政机构,负责统领边境驻军、防御外敌。
3. 烽火:边防机构设在山顶或城楼等高处的烽火台上,用火光传递信息的信号系统。
注释:
1. 军使:唐代边防将领的职称,类似于现代的军官。
2. 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曾与中国历史上的多个朝代发生过战争。
3. 漫天飞雪:形容下雪纷飞,视野范围内雪花密布。
4. 一走马便是十里,一扬鞭便是五里:形容军使急速奔驰的速度迅猛。
5. 望断关山:望向关山时,因为大雪遮挡,远方的山峰模糊不清,看不清关山的轮廓。
6. 烽烟:指边防机构设在山顶或城楼等高处的烽火台上,用火光传递信息的信号系统,这里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维(692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祖籍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市),遂为河东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画家,号称“诗佛”。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王维早年诗作充满爱国热情,晚年笃信佛教,因此其晚期作品中融合佛法,充满禅意。
王维受母亲影响,精通佛学,其字“摩诘”,是取自佛教的《维摩诘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