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拼音译文赏析

  • suì
  • [
    táng
    ]
  • suì
    yuǎn
    weí
    biān
    hái
    yòng
    bīng
  • yān
    chén
    fàn
    xuě
    lǐng
    jiǎo
    dòng
    jiāng
    chéng
  • tiān
    liú
    xiě
    cháo
    tíng
    shuí
    qǐng
    yīng
  • shí
    gǎn
    zhuàng
    xīn
    jīng

原文: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译文及注释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年末远离家乡做客,边境仍需出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烟尘弥漫雪山,战鼓震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天地间血流不止,谁来为朝廷出征?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为救国家民族敢于献身,孤独的壮心令人惊叹!
注释:
岁暮:年末
边隅:边境
烟尘:战争中的烟尘
雪岭:高山
鼓角:战鼓和号角
动江城:指战争的动荡影响到了江城
天地日流血:指战争带来的伤亡和破坏
朝廷:指政府
请缨:指招募士兵
济时:指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寂寞壮心惊:指孤独而又勇敢的心情。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杜甫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等主题,被誉为“诗史”。他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使他被奉为“诗圣”。公元763年,杜甫前往四川阆中,得知吐蕃入侵的消息后写下了《岁暮》这首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心境,以及他对于国家安危的忧虑和担忧。在颔联和颈联中,杜甫利用烟尘和鼓角等形象来借代战争,把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把诗人的内心感受和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充分地展现出来,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简析详情»


创作背景
杜甫的这首《赠卫八处士》创作于唐广德元年(763年)年底,当时吐蕃攻陷了蜀郡西北的松州、维州、保州,形势十分危急。而这时,杜甫正打算离开川地,下江东寻找安定的生活环境。他拟从阆州乘船,沿嘉陵江南下,前往扬州谋生计。 据资料显示,这首诗或许作于杜甫离开梓州之前,也可能是抵达阆州之后写的。无论在哪个时间点创作,都能看出杜甫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情。 当时吐蕃突袭,形势紧急,杜甫深知国家面临危机,怀着浓厚的忧虑,抒发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诗中提到:“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这些词句深刻地反映出杜甫当时的内心世界,抒发了他对于国家危难的关切和痛心。 因为杜甫的才情出众,文笔优美,这首诗在后世也广为传颂。它不仅体现了杜甫的爱国之情,也描绘出了唐代战争时期的残酷场面,成为了一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同时,这首诗也凸显了杜甫深邃的思想境界和慷慨悲歌的艺术风范,展现了他作为民族英雄和文学巨匠的丰功伟绩。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注释: 作客:指在外旅居,不得归乡。 异乡:指不是自己的家乡或所熟悉的地方。 年关:指农历年末。 边防:指边境防线。 前线:指战争最激烈的地区。 警报:表示事态危急需要采取措施。 敌人:指敌方势力。 雪岭:地名,指中国西北部一带的山脉,也用于比喻边疆重镇。 军鼓号角:表示战争实际在进行。 振动:颤动、震动。 将士:军队中的下属军官和士兵。 日夜流血牺牲:形容战争激烈,死伤惨重。 朝廷大员:指朝廷的高级官员。 请缨:主动请命参战。 国难当头:指国家面临危难重重的境地。 吝惜:舍不得、过于珍惜。 报效无路:没有其他方式来为国家报效。 豪情:意志坚定,勇敢果敢。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甫简介
唐朝 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