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译文及注释:
涉江玩秋水,欣赏这秋天的江水,爱慕这鲜艳的红莲花。
攀荷弄其珠,摘下荷花上的露珠玩耍,却无法使它完美圆润。
佳人在彩云之中,想要将心意送到遥远的天空中。
相思无缘相见,只能在凉风中黯然神伤。
注释:
涉江玩秋水:涉水玩赏秋天的水景。
红蕖:指荷花。
爱此红蕖鲜:喜欢这鲜艳的荷花。
攀荷弄其珠:攀着荷花,玩弄着它的露珠。
荡漾不成圆:指荷叶上的水珠被玩弄后,波纹扩散,不再是完美的圆形。
佳人彩云里:形容女子美丽如仙女,如彩云般绚烂。
欲赠隔远天:想要把心意送给远方的人。
相思无因见:因为距离遥远,无法见面,只能思念。
怅望凉风前:感到无奈和失落,只能在凉风中黯然神伤。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李白的《秋水澄清》是一首具有浓郁禅意的诗歌。全诗从描写秋江芙蕖入手,通过“伸手攀荷折蕖,欲赠‘秋水伊人’”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欣赏和对美的追求。但随着荷上露珠的落入水中,“不成圆”的暗示使诗情产生转折,由欢愉转为哀恻。后文所及“采莲南塘秋”则是引出下文的转折点,也正是诗歌中的核心。诗人通过“采莲”这一物象来展开诗歌的主题,表达了自己对理想追求的坚持以及无法如愿的失落之感。
在诗歌的情感表达中,诗人的境遇与屈原的《离骚》相似。诗中的“云之端,谁寄锦书来?”与《离骚》中的“使我不能王事六年”类似,都表现了诗人的寂寞、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诗中的“采莲”也可以理解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而理想却遥不可及,从而产生了自己追求不能的忧思。诗人通过将自己比作“秋水伊人”,暗示了自己追求美好的内心愿望。
整首诗歌中,可以看出诗人笔下所描绘的物象环境以及情感都是由自然、生命、爱等人类生存必需的基本元素构成的,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同时也体现了唐代诗歌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例如诗中的“湛蓝的秋江”、“娇艳的芙蕖”等,无不显示出中国古代诗人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这些描写方式,在唐代的诗歌中非常常见,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风貌。
总之,李白的《秋水澄清》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禅意诗歌。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情感,深度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观念,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据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李白的诗歌创作以诗人生活和阅历中的很多经历为基础,而此诗《秋水澄清》则是李白在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所作。此时的李白年仅二十九岁,与许氏夫人居住在安陆(今属湖北)。考虑到李白是一个热爱自然、喜欢写景的诗人,他的生活环境也对他的创作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安陆位于江汉平原的东部农业区,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是湖北省重要的水产种植区之一。而此地的荷花种植历史悠久,荷花池、荷花塘等景致应是李白眼中最为美丽的自然风光之一。可以想象,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李白的创作灵感可以得到极大的启迪。
至于诗中所述的相思之情以及对故土渴望的情感,则是李白内心深处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从中也可以看出,虽然李白在燕山脚下、九州之外漂泊多年,但他依然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向往。这样的情感抒发,也正是李白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李白创作《秋水澄清》的背景,来自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内心情感,而这样的背景也反映在了他的诗歌中,使得这首诗充满了与自然、与故土相关的情感和意境,成为他诗歌创作生涯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秋水澄清,嬉戏江湄,红荷鲜美。
秋:季节名,指秋天。
澄清:清澈、明亮。
嬉戏:玩耍、嬉闹。
江湄:江面、江边。
红荷:指颜色为红色的荷花。
鲜美:鲜艳美丽。
攀折一支碧绿荷叶,戏弄荷心水珠,荡漾荡漾,水珠不成圆。
攀折:攀折摘取。
碧绿:深绿色。
荷叶:荷花的叶子。
荷心:荷花的心部,指荷花中心的花蕊。
水珠:水滴。
荡漾:波浪起伏荡动的样子。
你远在天上彩云中,想把莲花赠送给我,太远。
彩云:五彩缤纷的云朵,常用来形容天上美好的景象。
莲花:一种莲科植物,花朵香气扑鼻,通常被人们视为高尚的象征。
赠送:赠送礼物。
太远:离得太远,难以达成。
相思却不能想见,迎着寒冷的秋风惆怅地眺望远方。
相思:思念对方之情。
想见:希望见到。
寒冷:寒冷的天气。
惆怅:感到忧郁、失落。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