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独游雨岩》拼音译文赏析

  • shēng
    chá
    ·
    yóu
    yán
  • [
    sòng
    ]
    xīn
  • biān
    zhào
    yǐng
    xíng
    tiān
    zài
    qīng
    tiān
    shàng
    yǒu
    xíng
    yún
    rén
    zài
    xíng
    yún
  • gāo
    shuí
    kōng
    qīng
    yīn
    feī
    guǐ
    feī
    xiān
    táo
    huā
    shuǐ

原文: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译文及注释
溪边照影行,河水清澈见底。天空中有行云,人仿佛置身其中。

高声歌唱,不知有谁与我同乐。空谷中清脆的音乐响起,如同一曲桃花般美妙动听。

这并非鬼神仙人,只是一曲桃花水的音乐。
注释:
溪边照影行:指在溪边行走,水中映照出自己的影子。

天在清溪底:指天空的蓝色映照在清澈的溪水中,形成一种美丽的景象。

行云:指天空中飘浮的云彩。

人在行云里:指自己的心境如同漫步在云中,轻松自在。

高歌谁和余:指自己高歌时,是否有人与自己同声合唱。

空谷清音起:指在空旷的山谷中,自己的歌声回荡悠扬,清脆动听。

非鬼亦非仙:指自己并非神仙或鬼怪,只是一个普通的人。

一曲桃花水:指自己的歌声如同桃花般美丽动人,如同流水般清澈悠扬。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罢官之后的带湖闲居时期所写,在写作背景上具有很强的社会和历史背景。辛弃疾在职期间积极筹措恢复中原大计,但遭到主和派的排斥、打击和嫉恨,最终被朝廷罢职。这使得辛弃疾的抗战理想不能实现,报国壮志一筹莫展,感到苦闷和孤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名为《青玉案·元夜独酌》的词作。 题目中的“独游”二字,已经透露了辛弃疾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在这个期间,辛弃疾在带湖安享清闲,但同时也深感自己的功业未竟。他的爱国之情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使得他的心灵备受煎熬和折磨。因此,他写下了这首词,以借助词作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悲愤和苦闷。 总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描绘了辛弃疾在罢官之后的悲愤和孤寂,也展现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之志。虽然时光已逝,但这首词依然能够激发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辛弃疾的崇敬,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了镜中。通过这两句写景,作者将清澈见底的溪流和宁静的天空相互烘托,形象地展现了自然之美。接下来的两句“行云也落溪,人在云里行”,作者以写实手法表现出云的流动,令读者感觉自己置身于云中漫步,神游自得。此外,在“人在云里行”的表述中,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独立自主的性格,他不随波逐流,而抱有独立自由的精神。 后面两句“风光这么美丽,使我兴奋,我禁不住高声歌唱,但是有谁来和我呢?”,则表现出词人的孤独。当他在山谷中欣赏着这美丽的风景时,内心充满了兴奋之情,他不禁高声歌唱。然而,他却独自一人,没有人来陪伴他分享这份喜悦。这种孤独感不是因为他无人相伴,而是一种心灵上的孤独,体现了他超脱尘世的气质和深邃的思想。最后一句“只有空旷的山谷,发出清音来和我”,则展示了环境与人的融洽互通。在这宁静幽深的山谷中,词人把自己的感受倾注于大自然之中,它们在山谷里回荡,形成了清脆的声音,与他的歌声相呼应。 此词不仅写出了作者的情感,还展现了自然之美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它以清新、轻松的语言,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追求表达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且,借助“高歌”的意象,寓含着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更是为后人所推崇和传颂。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溪里的水清澈见底,我在溪边行走,影子照在溪里。 注释:溪(xī):小河。底(dǐ):河床或水底。 青天落在水底下,天上的行云,也落在溪里,我却像在云里行走。 注释:青天(qīng tiān):晴朗的天空。行云(xíng yún):飘动的云彩。 风光这么美丽,使我兴奋,我禁不住高声歌唱,但是有谁来和我呢? 注释:风光(fēng guāng):景色。兴奋(xìng fèn):情绪激动。 只有空旷的山谷,发出清音来和我。 注释:空旷(kòng kuàng):广阔而无人烟。山谷(shān gǔ):山间的低洼地带。清音(qīng yīn):优美清脆的声音。 这个声音,不像鬼也不像仙,原来是从桃花水里发出来的一曲歌声。 注释:桃花水(táo huā shuǐ):桃花池塘。 译文及注释详情»


辛弃疾简介
宋朝 诗人辛弃疾的照片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