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
译文及注释:
绿树掩映长亭,几把离别的酒杯。常常怨阳光下的离别之苦难以忍受。何况今天秋色中,我身为行人,更是难舍离愁。清泪湿透了罗巾,各自消磨着心中的忧愁。一江离恨恰好平分,谁能找到千条铁链,截断这离愁之路?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饯行赋离别言志》是南宋文学家陆游的代表作之一。全词表现了离别的悲凉,以及对友情、家国的思念。诗人通过对昔日送别友人时的情景进行回忆,再现出当时的情境,同时在这种情境下,词人通过“阳关”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表现出对友情的珍重和追忆。
首二句诗句回忆了昔日送别友人的情景,与友相约于浮玉亭,共饮美酒话别,绿树成荫,氛围悲伤凄美。诗人用“阳关”这一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自己对离别的不舍和惆怅,这一意象也点出了诗人对友情的深情与珍重。其后的四五句,则表现出诗人自己离开京口赴南昌的情景,与前半部分形成呼应。此时天气已经寒冷,草木凋零,自己即将告别故友,心中别离之恨更甚。
诗句末尾的“人人都黯然伤神,一腔离恨就像不尽的江水一样深”,用自然景象来强调离别之痛,表达出词人对别离的感慨,体现了他对友情、家国的思念与深情。整首词以悲凉、哀怨的情感为主旨,展示了南宋末年文人抒发离愁别恨的惯用手法,也表达了陆游对友情的珍重和追忆。
总的来说,该词在描绘离别之情方面极具感染力,通过在南宋时期广为流传的“阳关曲”这一意象的运用,强化了离别之恨的表现效果。其余所写则是对的词人自身情感的咏叹,特别是对友情、家国的思念之情的抒发,唤起了人们对于离别的深刻共鸣和对友情的珍重态度,是一首充满思想深度和情感渲染力的佳作。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军事家,其创作涵盖诗、词、书法、杂文等多个领域,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陆游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五月除左通直郎通判镇江府,次年离开镇江,此时恰逢他为好友送行,心情感慨,遂在饯别之际,在镇江府西之浮玉亭作了这首《饯行赋离别言志》。
这首诗以离别为主题,传达了作者对离别心情的凄楚与悲伤。诗中写到“长亭旁的绿树已变得苍黄,送别的筵席上几次举杯话别”,抒发了作者尽管不舍离别,还是在酒宴上不断向离去的朋友敬酒、话别的心情。而后又提到,“常常害怕离别而不忍听那《阳关曲》,更何况如今秋色萧索身是远行人”,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畏惧和痛苦,并以《阳关曲》来代表对那些描写离别的情感作品的厌恶之情。最后,诗中写到“清泪沾湿了罗巾,人人都黯然伤神,一腔离恨就像不尽的江水一样深”,将作者内心反复呼吸的痛楚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是陆游晚年词作中的代表之作,以其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其创作背景在当时亦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更是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长亭旁的绿树已变得苍黄,
送别的筵席上几次举杯话别。
常常害怕离别而不忍听那《阳关曲》,
更何况如今秋色萧索身是远行人。
清泪沾湿了罗巾,
人人都黯然伤神,
一腔离恨就像不尽的江水一样深。
哪里去找千尺的横江铁锁,
在这烟水迷蒙的渡口截断江流。
【汉字译文及注释】:
长亭(tíng)旁的绿树已变得苍黄, 长亭:古代驿站、客栈前的亭子。苍黄:黄色。指秋天的枯叶、枯草。
送别的筵席上几次举杯话别。 筵席:为宴会或送别而摆设的酒席。
常常害怕离别而不忍听那《阳关曲》, 《阳关曲》:唐代崔颢所作“从军行”,描写从阳关出征的士兵心情。
更何况如今秋色萧索身是远行人。 萧索:凄凉,形容景物冷落、空旷。远行人:离开故土,前往他乡的人。
清泪沾湿了罗巾, 罗巾:古代男子头巾之一,由绸缎制成。
人人都黯然伤神, 伤神:伤心、悲愁。
一腔离恨就像不尽的江水一样深。 一腔离恨:满腔离愁,形容内心深深的悲哀。
哪里去找千尺的横江铁锁, 千尺:高大。横江铁锁:传说中的断肠人越女跳入长江,为了弥补和相爱的斥离之苦,只留下一块金属制成的铁板,上刻“千金一诺”四个字,投入江中,化成了一座千尺长的横铁锁。后来成为感情的象征。在这烟水迷蒙的渡口截断江流。 渡口:渡船停靠的地方。迷蒙:迷雾难辨的样子。
译文及注释详情»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词人。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是中国历史上自作诗留存最多的诗人。代表作品《游山西村》,《钗头凤·红酥手》,《临安春雨初霁》,《冬夜读书示子聿》,《卜算子·咏梅》,《示儿》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