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官山醉后绝句》拼音译文赏析

  • tóng
    guān
    shān
    zuì
    hòu
    jué
  • [
    táng
    ]
    bái
  • tóng
    guān
    qiān
    nián
    weì
    hái
  • yìng
    huí
    xiù
    jìn
    sōng
    shān
    (
    <
    s
    t
    r
    o
    n
    g
    >
    yìng
    <
    /
    s
    t
    r
    o
    n
    g
    >
    ?
    zuò
    yào
    )

原文: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
应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须?一作:要)



译文及注释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曾还。
应该回舞袖,拂尽五松山。
注释: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
(我)喜欢铜官乐,已经有一千年没有再演奏了。

应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
(应该)应该重新演奏,让舞袖回旋,拂去五松山上的尘埃。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铜官山醉后绝句》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诗,这首绝句描绘了诗人在铜官山、五松山畅游时的心情和所感所想,文个性张扬,意境深远,情感丰沛,被誉为“千古绝唱”。 整首诗以铜官山和五松山为写作背景,通过赞美其雄浑隽秀的自然风光,表达出了李白对于这座山峰和周围景色的眷恋之情。其中,“千年未拟还”暗示了李白对此地千年历史的精髓的认同和敬畏,体现了他对于自然的崇尚和景物的惊叹之情。 在描绘诗人舞蹈起来长袖飘拂,可以拂尽五松山的部分中,李白用夸张的形式表现出诗人豪气之博大,恰恰体现了李白的非凡气质和强烈个性,凸显出李白那种不同于常人的奔放豁达的个性和精神追求,从而更加突出了其诗歌的艺术魅力。 总体而言,这首绝句所抒发的情感热烈丰富,情调奔放豪迈,表现了李白那种不同于凡俗的豁达个性和强烈精神追求。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李白时代的某些社会现象和人文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因此,《铜官山醉后绝句》成为了李白千古不衰的诗篇,具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鉴赏详情»


“应须回舞袖”“要须回舞袖”之辩
“应须回舞袖”“要须回舞袖”之辩,始于清朝。据李白所作《铜官山醉后绝句》记载,他在游览铜官山时深受其景象的震撼,特别是五松山的风景,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他赋诗写下了这首绝句:“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应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然而在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李青岩等人纂修的《铜陵县志》中将诗中的“应须”二字转抄成了“要须”,至今引起了争议。 争议的焦点在于那两个字的意思及是否存在误差。从字面上看,“应”与“要”虽仅仅只是一个字的差别,但是其所代表的含义却大相径庭。如果将“应”与“要”视为同义词,则两者无论使用哪一个都不会影响整首诗的内容,但如果区别对待,则其中一个会存在错误。那么,到底是“应须”正确,还是“要须”正确呢? 首先,我们来看“应须”这个词组。这个词组暗含“必须”或“应该”的意思,用来表达一种主观推测或建议。在这首诗中,“应须回舞袖”可以被理解为“我认为我应该回去,跳起舞来”,这也是李白想表达的意思。 而“要须”则是一种更加强制性的表述,意为“必须要做”的意思。它表达了比“应须”更强烈的命令或强制性要求,同时给人一种不太自由的感觉。因此,将“要须”用来替代“应须”,不仅与原意相差甚远,也会让整首诗的情感表达受到影响。 根据现有的历史文献资料,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铜陵知县李士元主编的《铜陵县志》就已经记载了李白的这首绝句,并且使用的是“应须回舞袖”这个词组。此外,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嘉靖铜陵县志》中也是这么写的。因此,“应须”更符合历史文献的记载,也更符合整首诗的情感表达。 总的来说,虽然历史上存在“应须”和“要须”之误,但是根据现有的历史文献及对整首诗的理解,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确的应该是“应须回舞袖”。 “应须回舞袖”“要须回舞袖”之辩详情»


创作背景
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用流畅优美的词句和丰富多彩的意象,塑造出了一个个英雄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达。他的诗歌从不拘泥于琐碎之事,而是以宏阔的视野、豪迈的情怀、自由的思想,激荡着人们内心的深处。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十三年游铜陵时所作,其所描绘的是铜官山、五松山雄浑壮观的景色。李白酒醉之后,为这壮观的景色所感动,狂舞起来,甚至舍弃了回长安的念头。这种放荡不羁、不愿低头折腰事权贵的傲慢者的心态,正是李白的一贯风格,也是他鲜明的个人特征。作为一个意气风发的才子,李白并不满足于庸俗的生活,而是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超越极限。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于生命、自由、理想的热爱和追求,也反映出了当时唐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 此外,这首诗还表达了壮志难酬、满腹才华无处发挥作用的失意者的心态。李白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他经常抱有怀才不遇、未能得到重用的情感。这一内心的不满和沉重,也在其诗歌中得到了表达。整首诗通过动人的意象和豪放的语言,描绘了李白在游铜陵时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传递了他的不甘和失落。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往昔我们在长安醉眠花柳,与王公贵胄们同杯喝酒。豪士面前,气岸凛然,什么时候风流肯落他人之后。 往昔:过去的事情 长安:唐朝的首都 花柳:指美女 王公贵胄:皇亲国戚和贵族子弟 豪士:草莽英雄、有才干但没有地位的人 气岸凛然:形容态度傲慢、神情严肃 风流:指人品才华卓越,行为不拘束 落后:指对别人让步,退居次席 当时夫子清晨红颜,我也当少年之时,在章华台走马挥金鞭。在麒麟殿献纳文章,听歌看舞淹留在豪华﹑珍贵的玳瑁宴席。 章华台:古代科举考试场所,指从政及格的出身 麒麟殿:唐朝皇帝举行宴会的地方 献纳:进献文章 玳瑁:一种昂贵的动物,制作精美 原以为咱们就这样长久过下去了,那知道草动风尘起,那安禄山小子反了。函谷关忽报胡马杀来,皇上身边的人一个个得以提拔,如同秦宫向阳的桃李开得格外绚丽。我现在却远谪到夜郎去,愁死我了,何日朝廷金鸡大赦,让我回来? 草动风尘:意指人心紊乱,事态动荡 安禄山:唐朝末年著名的叛变将领 函谷关:两个重要战略关口之一 胡马:那时候少数民族使用的有毒马种 提拔:指晋升到高官显爵的地位 秦宫向阳:形容景色美丽 谪:流放 夜郎:指唐代中国地图上边陲的地区,也指边远荒凉之地 金鸡大赦:指特赦罪犯,放回家乡并恢复权利 整首诗写出了李白在唐朝骚动时期历经波折流离的心路历程。诗歌中运用了诸多典故和象征,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璀璨而多彩的唐朝文化画卷。同时,也反映出李白对自己前途和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追求。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白简介
唐朝 诗人李白的照片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