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行》拼音译文赏析

  • tián
    jiā
    xíng
  • [
    táng
    ]
    wáng
    jiàn
  • nán
    shēng
    xīn
    xīn
    yán
    yuè
    rén
    jiā
    yuàn
    yán
    bié
  • yuè
    suī
    mài
    fēng
    qīng
    yán
    tóu
    suǒ
    suǒ
    zǎo
    chē
    míng
  • cán
    zuò
    jiǎn
    rén
    jiān
    qiū
    é
    shēng
  • mài
    shōu
    shàng
    chǎng
    juàn
    zài
    zhóu
    zhī
    shū
    guān
    jiā
  • wàng
    kǒu
    shàng
    shēn
    qiě
    miǎn
    xiàng
    chéng
    mài
    huáng
  • huí
    jiā
    shí
    hòu
    báo
    jiàn
    xiàn
    mén
    shēn

原文: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译文及注释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男子精神饱满,女子容颜愉悦,两人相处无怨言,言语相别也不觉得遗憾。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虽然五月天气炎热,但麦风清爽,檐头上的车轮声不断响起。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野蚕自己做茧,人们不采集,秋天蛾子在叶间飞舞。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麦子收割后,绢布被织成,知道输了也能满足官家的需求。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不求进入官场,也不想卖掉黄牛,只想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回到家中,衣食无忧,不用担心县门的事情,身心都感到快乐。
注释:
男声欣欣女颜悦:男子精神饱满,女子容颜愉悦。
人家不怨言语别:别离时没有怨言。
五月虽热麦风清:虽然是五月炎热的季节,但是麦风清爽。
檐头索索缲车鸣:屋檐下传来织布机的声音。
野蚕作茧人不取:野生的蚕自己吐茧,人不采集。
叶间扑扑秋蛾生:秋天蛾子在树叶间飞舞。
麦收上场绢在轴:麦子收割后,绢布在织布机上织成。
的知输得官家足:知道自己的收成能够满足官府的需求。
不望入口复上身:不求进入官府,只求自给自足。
且免向城卖黄犊:不愿意到城里去卖黄牛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回到家里,衣食无忧。
不见县门身即乐:不用去县衙门办事,身心自在。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王建的乐府诗《苦寒赋》是以“乐”来描绘农民的苦难,表达对封建统治对农民剥削的批判。这首诗采取了叙事与对比的方式,通过描写麦、茧丰收和粮、绢被官府霸占的两个断面,突出了农民无法享受自己劳动成果、过着悲惨生活的痛苦和无奈。这种揭示农村苦难的方式和手法非常具有典型性,也十分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主题和立意。此外,王建在语言上也非常质朴无华、通俗流畅,凝练精警,表现出深刻的思考和洞察力。因此,这首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简析详情»


赏析
王建的乐府诗《苦寒赋》真实地揭示了中唐时期农民所处的困境,以及封建压迫对他们生活的摧残。全诗分为四个层次,通过对不同场景、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农民丰收后却无法享受劳动果实的痛苦和无奈。 首先是第一层,描绘了农民丰收时的喜悦和愉悦,写男男女女因为收成好而欣喜万分,说话也温和悦人。这些喜悦之声和笑容显示出他们内心深处的欢乐,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接下来是第二层,通过具体形象暗示农家喜乐之因,即夏粮和夏茧的丰收。五月艳阳下,织妇面对麦香中的热风也觉得清凉宜人,快乐地抽丝织素;同时,在檐头缲车上,夏茧翻滚作响。这些描写令人感受到农民收获的欢欣,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珍视之情。 第三层以“喜盈盈”一词为关键词,通过具体描述农民喜悦的场景,表现了他们对自己收成的珍视和喜爱之情。比如,农家妇女穿上鲜艳的红衣,在菜园里采摘豆角;孩子们在地里玩耍,不时欢笑着拔起一根新鲜的葱。这些平凡而生动的画面,深深打动着读者。 最后是第四层,通过写夏粮夏茧被官府劫掠的事实,暴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王建在文中用批判的语气直接揭示了这种残酷的现实,让人感到无奈和心痛。 整篇诗歌虽然字数不多,却通过具体场景和细致描写,展现了当时农民的苦难和痛楚,同时也抨击了封建制度的不公和残忍。王建通过这首诗歌,发出了对社会正义和人道主义的呼吁,呼吁当时的统治者能够关注和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让社会更加公平、和谐。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王建是中唐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他的文学创作主要活动在唐德宗和唐宪宗两朝期间。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租庸调法被改变为两税法的转折时期。两税法被官方宣传为纠正租庸调法赋税过重的弊端,唐德宗还曾下诏令称“外辄率一钱以枉法论”,实际上两税法推行后,横征暴敛并没有减少,给农民带来了非常沉重的负担,各种莫名其妙的奉进、宣索等行为不断加剧了农民的痛苦。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王建写了不少反映农民苦难的诗篇。他用细腻的笔触,真实地刻画了农村人民在丰收时节却无法享受自己劳动所得的痛苦和无奈。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不公和民生困境的关注和呼吁,深刻反映了当时农村百姓的艰辛生活。 王建的文学作品,是对当时社会底层生活的真实记录,更是对时代风貌的历史见证。他的作品,不仅呈现出当时底层人民的真实形态,更是反映了中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一些特征和变化。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乡间农家欢欣鼓舞,喜乐自得,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连话语的音调也与平常不同。炎炎夏日,麦浪滚滚,夏粮丰收了。夏茧也丰收了,檐头缲车索索作响,野蚕作茧无人收取,只得自生自灭。一派丰收之景,但麦打成粮,蚕茧织成绢丝,乡民却无法自己享受这些劳动成果,而不得不把粮、绢的大部分送给官家缴纳赋税。在这丰收的年景里,他们并不指望打下的粮食自己吃,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以缴纳官府的横敛就行了。乡民们说自家并不计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认为只要不进县衙门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注释: 麦浪:麦子成熟时随风摇曳的浪花状。 夏茧:指家蚕在夏季所吐的丝绸茧。 缲车:织布机,又名梭子。 野蚕:指家蚕以外的其他蚕,因为其产量很低,所以这种茧比较珍贵。 黄犊:指黄牛的幼崽。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二
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男人们的话语里充满了喜悦,女人们的脸上也洋溢着笑容,家家户户再也没有怨言,说的话也和往常不一样了。虽然五月天气炎热,此时的麦风却给人以清凉的感觉。在村中的屋檐下,妇女们正忙着用缲车缫丝,缲车上发出一阵阵倾细(qīng xì)的声音。家蚕丰收,野蚕做的茧再也没有人来收取,于是这些茧在树上就变成了秋蛾,在树叶间扑扑地飞舞着。麦子收割以后一筐一筐地堆放在麦场上,绢布织成后一匹一匹地缠在轴上,农民们可以确认今年的收成已足够缴纳官府的赋税了。不指望还有入口的粮食,也不指望还有绢布剩下来做件衣服穿在身上,只是暂且可以免除去前往城中卖掉自己的小黄牛了。农民家庭的衣食实在谈不上什么好与坏,只要家里人不被捉进县衙门,便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了。 注释: 缲车:织布机,又名梭子。 秋蛾:指野蚕缲制茧后变成的蛾。因为野蚕的产量很低,所以这种茧比较珍贵。 轴:缠绕纱线的卷轴。 赋税:指官府向农民征收的税金,多为实物形式,如粮食、绢布等。 译文及注释二详情»


王建简介: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出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他的著作有《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共十卷,《崇文总目》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