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三首·其三》拼音译文赏析

  • qiāng
    cūn
    sān
    shǒu
    ·
    sān
  • [
    táng
    ]
  • qún
    zhèng
    luàn
    jiào
    zhì
    dǒu
    zhēng
  • shàng
    shù
    shǐ
    wén
    kòu
    chái
    jīng
  • lǎo
    rén
    wèn
    jiǔ
    yuǎn
    xíng
  • shǒu
    zhōng
    yǒu
    xié
    qīng
    zhuó
    qīng
  • jiǔ
    weì
    báo
    shǔ
    rén
    gēng
  • bīng
    weì
    ér
    tóng
    jìn
    dōng
    zhēng
  • qǐng
    weí
    lǎo
    jiān
    nán
    kuì
    shēn
    qíng
  • yǎng
    tiān
    tàn
    zuò
    leì
    zòng
    héng

原文: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译文及注释
群鸡正在乱叫,客人到来鸡们开始争斗。
驱赶鸡儿上树木,才听到敲打柴荆的声音。
几位老人问我长途旅行的情况。
手中各自拿着酒,倒出的有浊有清。
不要嫌酒味淡,因为黍地无人耕种。
战争还未结束,孩子们都东征去了。
请为老人唱一曲:艰难中的深情!
唱完后仰天叹息,四周的人都流下了眼泪。
注释:
群鸡正乱叫:一群鸡正在吵闹。
客至鸡斗争:客人到来,鸡们开始争斗。
驱鸡上树木:为了避免鸡斗,人们把鸡赶上树。
始闻叩柴荆:开始听到敲打柴荆的声音。
父老四五人:几位老人。
问我久远行:询问我是否长时间出门。
手中各有携:手中都拿着东西。
倾榼浊复清:倒酒时,浑浊的酒和清澈的酒都有。
莫辞酒味薄:不要嫌酒味淡。
黍地无人耕:黍地上没有人耕种。
兵戈既未息:战争还没有停息。
儿童尽东征:年轻人都去东征打仗。
请为父老歌:请为老人唱歌。
艰难愧深情:经历了艰难困苦,感到愧疚和深情。
歌罢仰天叹:唱完后仰天叹息。
四座泪纵横:四周的人都流泪了。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慰问》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诗,赋予了广大人民真实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诗中,杜甫写道自己受邻里携酒深情慰问的情景。村庄里群鸡的争斗乱叫也暗喻着时世的动荡纷乱。父老们的话,则反映出广大人民的生活。通过父老们的话我们可以明白,诗人家中只有老人没有年轻人,而下文的“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更是说明了年轻人都被征上了前线,连年的战争带来的惨状难以想象。 乡亲们各自携酒为赠,前来庆贺杜甫的生还,尽管这些酒清浊不一,但体现了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由于拿不出好酒,乡亲们再三地表示歉意,并说明原因:“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这几句话非常简短却又道出了当时战乱的危害和人民生活的艰难。 最后,杜甫以歌作结,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整首诗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由小至大地表现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摧残和对杜甫本人的刻骨铭心。然而,通过这些短暂而又深刻的邻里关爱、赠酒之情,在战争岁月中也给人们带来了生命的温暖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这场战争给大唐王朝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同时也让天下百姓经历了深重的苦难。长安城也在次年陷落,这使得杜甫这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成为了战乱的牺牲品之一。他被迫离开家乡,开始了辗转流离、漂泊生涯。 公元757年,杜甫因上书援救房琯而惹怒了唐肃宗,若非幸存,他差点就要失去性命。此后,肃宗对杜甫极为不满,甚至在八月时下旨驱逐杜甫离开凤翔。 这时,杜甫决定回家探望自己的家人和故乡的百姓。由于兵荒马乱,他已经有十多个月没有和家里人通信了,所以他不知道家人们的情况。然而,宿命让他有了一个深入民间的机会。 诗人回到了羌村,经历了艰苦的旅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与家人团聚了。这件事让他感慨良多,于是写下了《羌村》三首,表达了自己对乡村和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这首诗也成为了他后来文学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颂至今。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二
出了诗人对邻里深情厚谊的感激之情:“客来每盈门,倏忽已三年。扁舟不独归,还载一壶春。”这四句诗意深远,既表达了诗人对邻里的感激和珍视,也渲染出岁月静好的乡村景象。在这四句中,“盈门”形容了邻里的频繁拜访,而“已三年”的时间跨度,则突出了邻里之间长期的情感交流。最后两句“扁舟不独归,还载一壶春。”则勾勒出了怀揣着美好希望的家园,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的期许。 整首诗通过一个邻里赠酒的小插曲来揭示了那个时代战乱所带来的痛苦,同时也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情景和人民的真实状态。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诗人眼中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他对于和平、安定、幸福生活的渴望。此外,诗人写出了邻里间深情厚谊和纯洁友爱的感人场景,充满着温情和人情味。它既是一首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也是一首感人肺腑、触动人心的佳作。 赏析二详情»


译文及注释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注释】:此句描写了杜甫居住的地方杂乱无序、生活困苦的情景。 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一再解释说:“酒味为什么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 【注释】:此句表达了当时战火纷飞、人口凋敝的历史背景下,老百姓的艰难处境,同时也反映了杜甫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注释】:此句表达了杜甫对于老百姓的感激,以及他视歌唱为传承和弘扬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时局的担忧。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甫简介
唐朝 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