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江蓠怨碧,早过了霜花,锦空洲渚。孤蛩自语。正长安乱叶,万家砧杵。尘染秋衣,谁念西风倦旅。恨无据。怅望极归舟,天际烟树。
心事曾细数。怕水叶沈红,梦云离去。情丝恨缕。倩回纹为织,那时愁句。雁字无多,写得相思几许。暗凝伫。近重阳、满城风雨。
译文及注释:
江边的莲花怨叹着碧绿的水面,早已经过了霜花,如锦绣般的空洲和渚。孤独的蛩虫自言自语,正值长安的乱叶和万家的砧杵声。秋天的尘土染上了衣裳,谁会想起西风疲倦的旅人呢?心中的怨恨无处宣泄。望着远方的船只,怅然若失,天际的烟树在眼前。曾经细数过心中的事情,害怕水中的叶子沉下去,梦中的云彩离去。情丝和恨缕交织在一起,借着回纹织成的图案,表达当时的忧愁。只有雁字写得不多,却写出了相思的几分。暗自凝视着,近在重阳节,满城的风雨。
注释:
江蓠:一种水生植物,叶子呈箭形,花呈淡紫色。
锦空洲渚:指一处美丽的景点,可能是一座岛屿或者半岛。
孤蛩自语:孤独的蟋蟀在自言自语。
砧杵:指打磨衣物的工具。
秋衣:指秋季穿的衣服。
西风倦旅:指旅途中疲惫的心情。
恨无据:无法找到发泄的出口,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怒。
归舟:指回家的船。
烟树:指远处的树木在雾气中隐约可见。
怕水叶沈红:指怕水的叶子会变成红色并沉入水中。
情丝恨缕:指情感纠葛的复杂程度。
倩回纹为织:指借助织物来表达情感。
雁字无多:指写信时用的纸张不多,只能写几个字。
相思几许:指思念之情有多少。
近重阳、满城风雨:指在重阳节前后,城市里下着大雨。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在南宋末年,词人周密对于南朝衰败的景象感到了敏锐地察觉。与此同时,他也身处京城失意,思念着自己的故乡。这时,偏逢九月初九重阳节,周密受到了启发,激发出了创作灵感,写下了这首《扫花游·九日怀归》。
据《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记载,周密是一位非常敏感的词人,能够捕捉到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转型。正是因为他深切地感受到北元的崛起以及南朝的衰弱,才使得这首词显得格外深沉动人。
此外,周密在京城的遭遇也让他情感上更加细腻,更加渴望回到自己的故乡。在这种背景下,九月初九的重阳节成为了他流露思乡之情的最佳契机。通过词中所描绘的扫花游,周密表达了自己对于故乡的怀念,并且宣泄了自己的情感。
总的来说,周密身处南宋末年,面对时代变革和自身遭遇,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创作了这首《扫花游·九日怀归》,将自己的情感和思维完美地融入其中。这首词至今依然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通过描写重阳时节的景物和客况的凄凉,表达了对远方故友的思念之情。
诗中前三句“江蓠怨碧,早过了霜花,锦空洲渚”描绘了重阳时节的典型景物江蓠。江蓠因幽怨而呈现碧色,早已经过了经霜开花时候,水边已没有一片花如锦的江蓠了。接着出现了“孤蛩暗语”句,转而写听到的声音蟋蟀正在孤单地暗自鸣叫。通过这些景物刻画,诗人成功地营造出重阳时节的寂寥和萧瑟之感。
接下来两句“正长安乱叶,万家砧杵”点明了作者当时的时间、地点和氛围。长安指的是南宋的都城杭州,长安乱叶这句源于贾岛送别诗,形容落叶随风飘舞。万家砧杵则来自李白的《子夜吴歌》,描述每家都在为将要征戍远方的亲人制作征衣,砧杵声此起彼伏。这两句描绘了萧瑟的秋景和人们离别的忧伤。
接下来一句“尘染秋衣,谁念西风倦旅。”转化了诗歌的情境,写出了诗人身为倦旅的哀愁。诗人用“尘染秋衣”形象地描绘出自己的颓败和劳累,同时也表现了对于故土故人的思念与牵挂。
整首诗以重阳时节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巧妙运用典故,充分展现了秋天的凄凉和离别之感。在情感层面,诗人既记录了自己的遭遇和感受,也抒发了对于故友的深深思念之情。
赏析详情»
周密简介: 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宋德右间为义乌县(今年内属浙江)令,入元隐居不仕,自号四水潜夫,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诗画音律,尤好藏弃校书,一生著述较丰,著有《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志雅堂要杂钞》等杂著数十种,其词远祖清真,近法姜夔,风格清雅秀润,与吴文英并称“二窗”,词集名《频洲渔笛谱》、《草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