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别茂嘉十二弟。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译文及注释:
别茂嘉十二弟。
鹈鴂、杜鹃实两种,
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
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
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
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
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
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注释:
注释:
别茂嘉十二弟:指楚国君主屈原的十二个兄弟,茂嘉是其中一个。
鹈鴂、杜鹃实两种:鹈鴂和杜鹃是两种鸟,都有悦耳的鸣叫声。鹈鴂的鸣叫声柔和悦耳,杜鹃的鸣叫声则尖锐刺耳。
琵琶关塞:古代关塞之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长门、翠辇辞金阙:长门和翠辇都是古代帝王的府邸,金阙则是指皇帝的宫殿。
易水: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北京市西北部。
壮士:指屈原。
啼鸟还知如许恨:诗人认为啼鸟也能感受到离别的痛苦和悲伤。
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诗人认为啼鸟即使能够流泪,也只能流出血泪,表达它们的悲伤。
醉明月:指在月光下独自饮酒,表达诗人的孤独和悲伤。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词是一首别恨体的作品,名为《青玉案·送茂嘉》。虽然写给堂弟茂嘉,但内容与其送行无关,而是描写了古代不同人物的别离悲感,形式上也与一般的词不同,打破常规。
辛弃疾在词的开头几句中采用了兴与赋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他借闻鸟声以兴起良时丧失、美人迟暮之感,同时也写实地描述了春天听到的三种鸟声:鹈鴂(伯劳),鹧鸪和杜鹃,从而营造出浓厚的悲感气氛。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伯劳在夏至前后出鸣的特点,暗示“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并以此引出后文的“苦恨”句。而鹧鸪声则像是“行不得也哥哥”,杜鹃声则像是“不如归去”,三种悲鸣的鸟声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这首词的精华所在。
词的整体结构也独具匠心。辛弃疾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上下片分层,而是将别恨的各个案例连贯起来,从而达到了前后呼应、情感交融的效果。他以各种不同的人物、场景为例,写出了别离时的痛苦和悲伤之情,传递了作者对生死、离别等命运的深切思考与感慨。
总之,辛弃疾这首《青玉案·送茂嘉》不仅在内容方面与一般的别恨体词不同,同时在形式上也打破了常规,充分展现了作者自由奔放、率真豁达的创作风格。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辛弃疾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所创作的词曲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这首词《青玉案·元夕》大约作于他闲居铅山期间,这也是他创作活跃期的重要时期。
在这段时期,辛弃疾生活在铅山,过着隐居的生活。在这种背景下,他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文学创作,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这首词中提到了茂嘉,茂嘉是他的堂弟,具体的事迹并没有详细记载。但根据《词选》上的张惠言的解释,茂嘉可能是因为得罪了官方而被责罚流放,这也成为了这首词的灵感来源之一。
总之,辛弃疾的创作背景是在隐居的铅山中,他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从而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这首词《青玉案·元夕》中提到的茂嘉也成为了灵感的来源之一。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听着(睛着)绿树荫里鹈鴂(tíguā)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宋史?辛弃疾传》:“蝉噪林阴,鸟吟山下,虫飞蛇舞,而鹈鴂声最感人。”)
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行不得也:音xíng bù dé yě。也哥哥:辟谷之后,认为名节重于生命的一派,自称为“哥哥”。)
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不如:宁可,喜欢。)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
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别的痛楚。(生离死别:指亲友离世或离别而致痛苦悲伤之情。)
汉代王昭君骑(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老。(卫国庄姜:系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个侯爵,为了弥补自己不忠于国家的罪过,与夫人一同被流放到外地去。)
汉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到河边轿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歇。(李陵、苏武、荆轲均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不同的离别和悲痛。)
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如今嘉茂弟(辛弘智字嘉茂)远别,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月?
译文及注释详情»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