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及注释:
青山横在北郭边,白水绕过东城边。
在这里分别,孤独的蓬草踏上了万里征程。
漂浮的云彩代表着游子的心情,落日则代表着故人的情感。
挥手告别,从此离去,萧萧马蹄声响起。
注释:
青山:指山的颜色,也可指山的名称。
横:横卧、横跨。
北郭:城墙的北面。
白水:指水的颜色,也可指水的名称。
绕:环绕、围绕。
东城:城墙的东面。
此地:指此处、这个地方。
一为别:一别之地、分别之处。
孤蓬:孤独的蒲草。
万里征:千里迢迢的旅程。
浮云:漂浮的云朵。
游子:漂泊的人。
意:心情、情绪。
落日:夕阳、日落。
故人:旧友、故知。
情:感情、情感。
挥手:挥手告别。
自兹:从此、从这里。
萧萧:风吹草动的声音。
班马:指行进中的马匹。
鸣:发出声音。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诗是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著称。整首诗以送别为主题,情感绵绵,令人动容。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勾勒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与友人已经来到了城外。这两句构成了优美对偶的句式,同时运用“青”、“白”交替出现的色彩感悟,使描绘更为生动传神。虽未明确表达离别之意,但诗人笔下的青山白水,已经隐含着离别的忧伤。
中间两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用“孤蓬”比喻自己的心情,在离别后将会孤身独行;而友人则像那蓬草随风飘散,远去万里之外。诗人的感情真挚动人,把友谊升华为永恒的主题。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再次表述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浮云”和“落日”象征着游子即将离去的心境和诗人对故人的依依不舍。这两句对仗完美,所选用的况味婉约、情感饱满,与整首诗相得益彰。
整篇诗歌运用了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仿佛亲身感受到诗人的离别之情。李白以他独特的诗意和才华,描绘出了一幅凄美而动人的画卷,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作品之一。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将围绕一首不知道创作时间和地点的诗展开讨论。据安旗所言,这首诗可能被后人添加了标题,并且创作地点应该是在南阳的城别之池。根据安旗的推断,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应该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 然而,郁贤皓却持不同意见,他认为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的金陵。这两种不同的推测让人对这首诗的背景产生了更多的疑问。
无论这首诗究竟是何时何地创作的,它都展现了李白的才华和诗歌的力量。李白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作品以豪放、奔放、自由、超凡等特点著称,他的诗歌风格影响了后代诗人的创作。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背景仍然存在着未解之谜。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到这首诗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的价值。正如李白的一句名言所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也让我们明白了,不论是何时何地,人们都在追求真理和美好,这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护城河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飞蓬一样踏上万里征程。
【注释】:
青山:高大的、呈青色的山。
横亘:横穿、贯穿。
城郭:古代城墙和城门等构筑物。
护城河:围绕在城墙之外,作为保护城墙的河道。
东方:东面。
飞蓬:一种草本植物,种子可以随风远行,比喻旅途遥远。
万里征程:形容旅途遥远。
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像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注释】:
白云:洁白的云朵。
飘浮不定:漂浮、不稳定。
游荡:四处漂泊。
落山:太阳下山。
不忍沉没:不能忍心沉没。
依恋之情:深深的爱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友人骑的那匹载他远离的马,好像不忍离去,萧萧的嘶叫着,增加了我的离愁别绪。
【注释】:
挥手告别:用手挥别以示分别。
各奔前程:各自前往不同的地方。
载:承载、驮载。
离愁别绪:因离别而产生的忧伤情绪。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