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述怀》拼音译文赏析

  • xíng
    xiāng
    ·
    shù
    huái
    怀
  • [
    sòng
    ]
    shì
  • qīng
    chén
    yuè
    yín
    jiǔ
    zhēn
    shí
    mǎn
    shí
    fēn
    míng
    láo
    shén
    tàn
    zhōng
    shí
    zhōng
    huǒ
    mèng
    zhōng
    shēn
  • suī
    bào
    wén
    zhāng
    kaī
    kǒu
    shuí
    qīn
    qiě
    táo
    táo
    jìn
    tiān
    zhēn
    shí
    guī
    zuò
    xián
    rén
    duì
    zhāng
    qín
    jiǔ
    yún

原文: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译文及注释
清夜没有尘土。月色像银子一样明亮。斟酒的时候,要满满十分。追求虚名和财利,只是徒劳损伤身心。感叹那些被埋没的才华,像是被埋在缝隙中的马驹,或是被藏在石头里的火焰,或是在梦中的身体。虽然拥有才华,但开口说话时,谁会亲近呢?所以要放松心情,尽情享受天真的乐趣。何时才能回去,做一个闲散的人,对着一张琴,一壶酒,一条溪流,尽情地享受生活。
注释:
清夜无尘:指夜晚清静无尘嚣。

月色如银:形容月光明亮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斟酒时要斟满十分,表示要尽情享受。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指追求名利是虚幻的,只会让人疲惫不堪。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比喻珍贵的事物或机会出现的时机很难把握。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即使有才华,也难以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

且陶陶、乐尽天真:放松心情,尽情享受天真的乐趣。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表示想过简单自在的生活。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表示想要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享受自然的美好。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此篇鉴赏为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在这首词中,作者将月夜情境和对人生的思考融合在一起,既表达了对壮丽月色营造出的抒情氛围的赞叹,也探讨了人生的短暂性和虚无感。 苏轼笔下的月夜环境极其优美,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这种恬美只有月明人静之后才能感受到,与日间喧嚣判若两个世界。在这种氛围下,把酒对月成为了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樽,独自一人,仰望长空,遐想无穷。苏轼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于自然之美和独处时的祥和感的喜爱。 然而,与此同时,苏轼也在词作中探讨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此词进入玄学思辩,表达了“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这种思考方式与唐代的李白不同,在《月下独酌四首》中,李白借助酒的作用表现出了浪漫主义激情,而苏轼则在物我合一的氛围里,深刻地道出了人生的无常与虚无感。 为了阐释人生的短暂性和虚无感,苏轼引用了三个习用的比喻:《庄子·知北游》中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短暂得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文选》中的“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的《对酒》中的“石火光相射,时闪时黯然”,都在传达着人生短暂的信息。苏轼引用这些经典的比喻,旨在向读者展示人生的转瞬即逝。 总之,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通过对月夜抒情环境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传达出了作者对自然之美和独处时的祥和感的赞叹,同时也表达出了对于人生无常和虚无感的思考。这首词在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唐宋词的峰顶之作。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介绍的是一首词——《浣溪沙·一去二三里》。虽然苏轼的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无从考证,但是从其中表现出的强烈退隐愿望来看,该词应该是在宋哲宗元祐时期(1086—1093)创作的。当时,宋哲宗年幼,高太后主持朝政,罢行新法,起用旧派,苏轼受到特殊恩遇。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位。但是,政敌朱光庭、黄庆基等人多次欲再度诬陷苏轼,因高太后的保护,他虽未受害,但却使他对官场生活无比厌倦,感到“心形俱悴”,产生退隐思想。这种退隐思想在苏轼的诗词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例如,他在《与叶淳老侯敦夫张秉道同相视新河》中写道:“老病思归真暂寓,功名如幻终何得。従来自笑画蛇足,此事何殊食鸡肋。”这些思想与《浣溪沙·一去二三里》词中所表现的退隐情绪相近。据资料显示,这首词是苏轼在元祐五、六年间(1090—1091)知杭州时创作的。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 夜晚的空气清新宜人,没有一点尘垢和杂质,月光如同银子一样明亮洁净。在这样美好的时光里,我们应该端起酒杯,与月亮相对,尽情地享受。 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 名声和财富就像飘忽不定的云彩,毫无规律可言,其追逐只会白费心神。人类之生命,无非如同一匹飞驰过缝隙的疾马,飞溅而起的一瞬流星,或是一场短暂的梦中历程。 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 就算拥有丰富的才华和知识,却不被人们所珍视和利用,也就无法施展其全部的价值。因此,我们在此暂且享受眼前的快乐,暂时远离生活中的琐事烦恼。 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淳朴的田园生活中,摆脱政治事务的纷扰与烦恼,拿起琴弹奏一曲,品尝美酒佳肴,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那就再也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满足的了。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简介
唐朝 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