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译文及注释: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汉字译文:被贬谪到江城,没有房屋可买,只能依靠野外的残破寺庙。在松林中用药臼磨药,在竹林中做衣服。走到水穷的地方,坐着看云升起。)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汉字译文:一只幽禽因为某种原因在这里哀鸣,让人听了感到苦涩,仿佛喝醉了一样。月亮斜挂在西院,它的哀声越来越悲伤。虽然青山无限美好,但还是觉得回家更好。)
注释:
谪宦:指被贬谪到江城。
无屋买:没有房屋可买。
残僧野寺:指荒凉的野寺里的残余僧人。
相依:互相依靠。
药臼:磨药的器具。
水穷:指水源枯竭。
幽禽:指寂静的鸟类。
缘底事:指不知道的事情。
愈声悲:越唱越悲伤。
青山无限好:指美丽的自然风景。
犹道不如归:还是回家好。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江城子》一词是晚唐著名诗人晁补之的代表作,表现了作者在异乡漂泊、厌弃官场、向往故里的情感。
首先,词的前两句“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描绘了一幅凄凉落魄的画面。词人谪居江城,买不起房子,只能和残缺老朽的僧人依靠在荒僻的野寺里。这里的“残僧野寺”形象生动,不仅暗示了弃垣破屋的凄苦景象,也体现了词人与佛教的关系。
接下来的三句“松间药臼竹间衣”展现了词人的心境转变。在山林中行走,听闻松涛、看见竹影,甚至是一声药臼响声、一角衣衫的影像,也能给他带来快乐。这里的自然景色对词人的精神有着深远的抚慰作用,使词人感到宁静和喜悦。
最后两句“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是诗人以王维《终南别业》诗句化用而成,其中“水穷”“云起”被突出到前景位置,强化了山穷水尽的意象,进一步表达了词人的孤寂无助之感。
总体而言,《江城子》通过对词人自身命运的反思,抒发了他对故乡、自然和佛教等美好事物的倾向和向往,颇具禅意和清新脱俗之感。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晁补之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经世济民”为己任,并一直致力于改革,希望能够让国家更加强大和繁荣。然而,由于新旧党争的影响,晁补之最终落得了被贬监处的下场。公元1099年,晁补之被以“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名贬到信州(今江西上饶)担任酒税官。
在这个被贬处的环境中,晁补之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抱负,反而借此机会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这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信州见月吟》。这篇词作通过对信州秋夜的描写,表达了晁补之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感慨。此外,这篇词作还有着深刻的意蕴,通过月亮的比喻,寄托了晁补之对国家前途的关注和热切期望。
《信州见月吟》是晁补之在被贬期间的一个文学产物,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反映了当时政治和历史背景下人们命运的变迁。这篇词作经过历代文学爱好者的传承和赞赏,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永载史册。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被贬来到江城买不起房屋,只能与仅存的几个和尚在野外的寺庙里相依。在松林捣药竹林中挂放长衣,来到水源穷尽处,坐而远眺白云涌起时。
一只幽栖的鸟儿为什么在我这醉汉耳边苦苦悲啼?月向院西斜移而鸟鸣之声更悲切。青山虽然无限好,但杜鹃鸟还是说“不如归去”。
注释:晁补之在《青门谣·登楼》一诗中,描述了自己赴任途中的所见所感。他登上一座高楼,听到醉汉同行嘲笑杜鹃鸟的声音,对此他感到惋惜和伤心,他认为即便是美丽如画的青山,杜鹃鸟也不愿意留在这里,而选择回归故乡。
译文及注释详情»
晁补之简介: 晁补之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生于1053年,卒于1110年,是“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他擅长诗文、散文,是宋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人物,其诗文清新自然,有“晁氏诗句”之称,其代表作有《晁补之集》、《晁补之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