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邻》拼音译文赏析

  • nán
    lín
  • [
    táng
    ]
  • jǐn
    xiān
    shēng
    jiǎo
    jīn
    yuán
    shōu
    quán
    pín
    guàn
    kàn
    bīn
    ér
    tóng
  • shí
    jiē
    chú
    niǎo
    què
    xún
    qiū
    shuǐ
    cái
    shēn
    chǐ
    háng
    qià
    shòu
    liǎng
    sān
    rén
  • bái
    shā
    cuì
    zhú
    jiāng
    cūn
    xiāng
    duì
    chái
    mén
    yuè
    xīn

原文: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
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译文及注释
锦里先生戴着乌色角巾,家园收获的芋头和谷子不至于贫穷。他习惯看着来访的客人和孩子们高兴,得到食物后,阶梯上的鸟儿和麻雀也变得温顺。秋水深度只有四五尺,适合两三人划船。在白色的沙滩和翠绿的竹林中,江村的夜晚很新鲜,我们在柴门前相对,月色很美。
注释:
锦里:指成都锦里古街,这里是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
先生:指诗人自己。
乌角巾:黑色的方巾,是古代文人的标志。
园收芋粟:指诗人有自己的庭院,种植了芋头和谷子。
不全贫:不算穷困。
惯看宾客儿童喜:指诗人习惯于招待来访的客人和孩子们,让他们感到开心。
得食阶除鸟雀驯:指诗人的家门口有鸟雀常来觅食,已经驯服了它们。
秋水才深四五尺:指秋天的水深只有四五尺,是适合划船的水深。
野航恰受两三人:指划船的人数只需要两三个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描写夕阳下的江村,白沙和翠竹相映成趣。
相对柴门月色新:指诗人和朋友在柴门前相对而坐,欣赏月色,感受新的美好。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南邻》是一首描绘山间田园景色的诗歌。诗中以杜甫访问一位山人家庭为线索,分别展示了这个家庭内外两幅画面。前半篇描写了山人家庭内部的景象,通过对主人和家庭成员的描绘,展示了这个家庭过着朴素而快乐的生活。诗人通过对园子里芋头、栗子等物品的描写,生动刻画了这个家庭并不富裕的情况。同时,诗人又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庭院中自在栖息的鸟雀相结合,将这个家庭的氛围描述得宁静和谐,具有人情味。 后半篇则从江村送别图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山人家庭的外部环境。明净无尘的白沙、翠竹,在新月的映照下显得清幽安详,展现出山间田园的美好场景。同时,“野航”中诗人与主人一同行舟,展现出主人的热情和真挚,对交往的倡导也与前半篇的描写相呼应。 整首诗将家庭内外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以明亮、舒适的感受。在揭示朴素、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基础上,诗人通过对主人和家庭成员的描述,展现了他们共同的人情味和内心世界。整首诗的画面具有形神兼备的特点,使人感受到浓郁而生动的山间田园风光。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杜甫的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当时他正处于漂泊的时期。在成都,他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并且结交了一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这位朱山人和杜甫关系很好,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的地方居住。尽管他们两人相互间已有许多次的分别,但是每次都彼此感到相见恨晚,情谊深厚。在某个月夜,朱山人送杜甫离开浣花草堂,返回家中。或许是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在回到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 这首诗是杜甫对这位南邻的赞颂,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深切思念。其中 “南邻昨夜寄啼鸟,春窗昨夜碧玉条。” 来形容朱山人赠送给他的鸟儿及翡翠玉条挂在窗前,让他想起了这位好友。也表达了一个人在异乡的孤独无助,内心深处渴望朋友与亲人的陪伴。 这首诗曾被《唐诗三百首》选中,成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描写了一个漂泊在外的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同时也展现出杜甫真挚的友谊之情。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甫简介
唐朝 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