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译文及注释: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东阁官居住的地方有一棵梅花树,看到它,他的诗兴就被激发了起来,他觉得自己的才华不逊于扬州的文人。此时他看到雪景,想起了远方的朋友,送客时,他希望春天来临时能自由自在地游玩。他庆幸自己没有像别人一样在岁末时受到伤害,但是如果为了看望远方的亲友而离开家乡,他也会感到忧愁。江边有一棵柳树,它的枝条垂垂下垂,不断地提醒人们时光的流逝,催促人们珍惜时间。
注释:
东阁:指东阁书院,为唐代著名的文化学府。
官梅:指官府种植的梅花。
逊:指不如。
扬州:唐代著名的文化城市,被誉为“天下第一州”。
遥相忆:远隔千里,互相思念。
逢春可自由:等到春天来临,可以自由地行动。
折来:指折断。
乱乡愁:指因战乱而导致的乡愁。
江边一树:指江边的一棵梅树。
垂垂发:指梅花初开,花瓣垂垂垂落。
朝夕催人自白头:指时间的流逝,催人老去。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裴迪和杜甫是唐朝中期的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不仅彼此交往深厚,而且良师益友。裴迪早年隐居终南山,晚年入蜀作幕僚,是一位文学才子,同时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政治家。他在一次去四川省崇庆县的东亭送客时,看到梅花凌冬怒放,写下了一首名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歌,并寄给了杜甫。杜甫深受感动并回赠此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这首诗以描写裴迪看到梅花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借助大自然的景象表达内心情感的技巧。杜甫则以感性的态度回应裴迪的情感,赞扬他的诗作,并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在古代诗词创作中,常常利用自然景象描绘人物情感和境况,以表达作者深沉的思想和感情。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赞美裴迪的诗作,将裴迪与当代伟大的南朝梁代诗人何逊相比,表现出对裴迪和他的诗歌的高度评价和推崇。
杜甫在诗中还表达了对裴迪的思念之情。在兵荒马乱、社会动荡的大唐时期,裴迪和杜甫都身处异地,互相思念,但是他们的友谊没有受到距离的阻碍,反而更加珍视彼此的关系。这一点从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杜甫表示,尽管裴迪离开已久,却仍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的关切和牵挂。“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这两句话生动地表现了杜甫此时的心情,他通过观察自然景象来联想起裴迪,从而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
总之,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展示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杜甫通过赞美裴迪的诗歌并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展现了古代诗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关爱。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在唐代,有一位名叫裴迪的才子,他是关中人,早年隐居终南山,与名垂青史的诗人王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晚年,他离开终南山,来到蜀州,在今天的四川省崇庆县担任幕僚。在这里,他结识了另一位文学巨匠,人称“诗圣”的杜甫,两人时常互相唱和。一天,裴迪写了一首名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并将其寄给好友杜甫,表达了对他的思念之情。杜甫深受感动,于是写下了回答此诗的作品,炉峰辞后,珍藏于古今诗选中,成为千古佳话。
这个故事展现了唐朝文学巨匠之间那种深厚的友情和羁绊,也向我们展示了唐代盛行的文学艺术风格。同时,它也展现了当时江山易主,民族整合的历史背景下,文化融合的趋势。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蜀州东亭,盛放官梅,尔乃勃发诗兴,就像当年咏梅扬州的何逊。
【翻译】在蜀州的东亭,官梅盛开,于是我顿生诗兴,正如当年何逊咏梅于扬州一样。
此时,面对雪景,自然遥遥相思,何况赶上送别客人,恰逢腊梅迎春,不由想起故人。
【翻译】此刻,面对着雪景,自然而然地思念远方的人,更何况是送别客人,恰逢腊梅迎春之际,不由得想起已逝的故人。
幸亏没有寄来折梅,勾起我岁末伤情,赏阅折梅,怎勘那乡愁缭乱,思绪纷纷。
【翻译】幸好没有收到寄来的折梅,否则会勾起我岁末的伤情,眼下看着这盛开的梅花,心中仍难以平静,思绪万千,乡愁缭绕。
这里的江边,也有一棵梅花,渐趋吐蕊,朝朝暮暮,催的我白发丝丝,繁霜染鬓。
【翻译】在此江边也有一棵梅花,渐渐地开出花蕊,日复一日,催促着我变得皓首苍苍,满头霜雪。
注释:
1. 蜀州:指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
2. 官梅:官府种植的梅花;
3. 何逊:唐代诗人,以其咏梅之作闻名;
4. 腊梅:在冬季开放的梅花,因此又称“冬梅”;
5. 折梅:唐代白居易有《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折芳华、拂行尘”,意为掉落下来的梅花,引申为离别的象征。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