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
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
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
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译文及注释:
雄关直上,登上岭云,孤独无依。驿路上,梅花依旧,岁月已逝。丞相祠堂,空荡寂寞,越王城阙,荒芜无人。自北而来,再无鸿雁,从此南飞,只有鹧鸪。故乡国土,已不堪重负期望,乱山之中,夕阳西下,漫长的旅途已满载。
注释:
雄关:指险要的关口。
岭云孤:孤立在岭上的云。
驿路:官道。
梅花岁月:指寒冬时节。
丞相祠堂:指丞相的祠堂。
越王城阙:越王的城池和城门。
北至无鸿雁:指北方的鸿雁不再南飞。
南飞有鹧鸪:指南方的鹧鸪开始北飞。
乡国不堪重伫望:指故乡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不堪回首。
乱山落日:指山势险峻,日落时景色壮美。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朝南的鸟儿,不仅代表了自己的灵魂随飞鸟南迁,更体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朝北的树枝上的花却象征着自己心中的眼泪已经流尽,对家园的向往之情已经到了极点。这两句诗语言简练,含蓄深刻,通过鸟和花的深情寓意,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想象和感觉,令人感到无限怀念和伤感。
下联“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收起了整首诗的思路和情感,已在半句中将诗人的悲苦毫不掩饰地表达出来。知音难觅,身在异乡,诗人对友谊的珍爱与牵挂不禁溢于言表。弦断,即乐弦断裂,此处抽象化地比喻自己真心相待的知己不能在身边分享自己的忧愁和痛苦,带给诗人巨大的孤独和无助。这句诗的情感跌宕,语言质朴,寓意深远,在表达作者自身感受的同时,也牵动着读者的心弦。
整首描写作者离别故乡,怀念家园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也是唐代辞中的经典之作。不同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此篇诗以“恋故乡”为主题,情感激烈,感人至深。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观——山、鸟、花,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既表达了个人情感,又折射出历史背景下流亡者对故土的关切。 诗中的一些语言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艺术性和记忆力。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宋之问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度大庾岭》是其一首流传至今的诗作。这首诗是在宋之问被贬为泷州参军时所作。当时,他正在途经大庾岭,眼望着那苍茫山色,想到一岭之隔,咫尺天涯,心中不免涌上了忧伤和痛苦。此时的宋之问已经从宠幸之人沦落为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他在人生道路上从高峰跌入深谷,胸中的悲愤无处发泄。于是,他写下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这首诗从自然景观出发,刻画了大庾岭的壮美景象,同时也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激情。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和自身的体验,宋之问抒发出了自己对逆境的思考和对家国的思念之情。他既有对失去宠幸和文化荣光的无奈和不甘,也有对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和缅怀。
宋之问的《度大庾岭》让我们明白了诗人的心路历程,也展示了唐朝时期人们面临逆境时的坚韧和与生俱来的豁达。宋之问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其人生经历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这首诗作既是一部文学佳作,也是历史的见证,因此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我离开京城刚刚度过大庾岭,便停下车子,再次回首遥望我的家乡。我的魂魄追随着从南方向北奋飞的鸟儿,望着那向北而开的花枝,眼泪为之流不止。
【汉字译文】
我:我自己
京城:北京
大庾岭:古代著名山岭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停下:停止行车
车子:车马
回首:回头看
遥望:遥远看望
家乡:故乡
魂魄:精神、思想
追随:跟随、追踪
南方:指中国国土南部的地区,即江南地区
北奋飞:向着北方飞翔
花枝:花朵的枝干
眼泪:泪水
【注释】
朱彝尊在此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他离开了他的故乡,但是在经过大庾岭之后,他停下了车子,回首看着他的家乡,心中无限留恋。他看到鸟儿向着北方飞翔,花朵向着北方开放,涌上心头的无限感慨和离愁让他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虽然此时空气中仍带着山间阴雨的潮湿,但是江上云彩逐渐散开,将化作晴天的迹象明显展现出来。如果有机会能够重新回到长安,朱彝尊更不会像贾谊那样因为被贬而感到遗憾。
译文及注释详情»
朱彝尊简介: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