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青袍白马有何意,
金谷铜驼非故乡。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译文及注释:
冬至过后,白天开始变长,我远在剑南思念洛阳。穿着青袍,骑着白马,心中有何意图,金谷铜驼也不是我的故乡。梅花即将开放,我却不自觉,棣萼一别,却永远相望。愁苦到了极点,只能借诗来发泄情感,但写完诗后,心情更加凄凉。
注释:
冬至:冬季的第一天,太阳到达黄经270度。
剑南:指四川南部地区。
思洛阳:思念洛阳,洛阳是古代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青袍白马:形容诗人的形象,青袍代表清雅,白马代表高贵。
金谷铜驼:指西域的景色,金谷是指黄金谷,铜驼是指铜制的骆驼。
梅花欲开不自觉:形容诗人的心情,梅花是冬季的花卉,欲开不自觉表示诗人的思绪万千,难以自持。
棣萼:指梅花的花瓣。
一别永相望:形容诗人与友人的离别,虽然分别,但心中仍然相互思念。
愁极本凭诗遣兴:形容诗人的情感,愁极表示诗人的忧愁已经到了极点,只能通过写诗来发泄。
吟咏转凄凉:形容诗人的心情,吟咏是指写诗,转凄凉表示诗人的情感已经从悲伤转为凄凉。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冬至》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用现代的话来讲,这首诗可以称之为思乡诗。诗的第一句“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准确地描述了冬至这一天阳影最短的特点。在这句诗中,杜甫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对洛阳的思念。
在诗中的第二句“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中,青袍白马指的是自己的身份和处境,而金谷、铜驼则是指代洛阳的名胜古迹。杜甫身为一名官员,却处于低位之中,青袍白马的寓意在于,他的身份不能和他的才华相匹配。而诗中所提到的金谷和铜驼,则代表着杜甫心中对于故乡的留恋之情。
杜甫在诗中写道:“故乡洛阳已经物是人非”,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故乡变迁的感触。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而且他与李白也是在洛阳相识的,因此,他对故乡的感情比其他地方更加深厚。这种感情在整首诗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最后一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则呈现了一幅不同的画面,也意味着杜甫的思绪从故乡的缅怀转移到了眼前的景象。这句话描述了长安城的宁静夜晚,在寂静的月夜中,人们一刻不停地劳作,捣衣打扫,这种景象既有些许悲凉,又充满了生命力。
总之,这首诗充满了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反映了唐代诗人对于时代变迁、人生沧桑的深刻认识。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对古代名胜的描绘、对当时社会的描述以及对个人心情的写照,杜甫成功地将自己的情感与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冬至之后,白天渐长而黑夜渐短。我在远远的成都思念洛阳。我在严武的幕府中志不自展,成都虽也有如金谷、铜驼一类的胜地但毕竟不是故乡金谷铜驼。梅花正含苞欲放,我不自觉地想起我洛阳的兄弟朋友。愁闷极了,本想写诗来排愁,没想到越写越凄凉了。
注释:
- 冬至:冬天日子最短的一天。
- 白天渐长:指冬至之后阳光逐渐增多,昼长夜短。
- 洛阳: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唐代以前曾是中国的首都。
- 严武:字子真,唐朝宰相,当时杜甫在他的幕府任职,但未能得到重用,志向无法实现。
- 金谷、铜驼:皆为古代风景名胜,杜甫的故乡也在这个区域,而成都虽然也有美景,却不像金谷、铜驼那样与自己的家乡紧密联系。
- 梅花: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开放,象征着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 兄弟朋友:指同为文人的知己好友,杜甫因思念他们而感到愁闷。
- 本想写诗来排愁:杜甫习惯用写诗的方式来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忧伤。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