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捍索桅竿立啸空,篙师酣寝浪花中。
故应菅蒯知心腹,弱缆能争万里风。
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
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
我行都是退之诗,真有人家水半扉。
千顷桑麻在船底,空余石发挂鱼衣。
日轮亭午汗珠融,谁识南讹长养功。
暴雨过云聊一快,未妨明月却当空。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译文及注释:
捍索桅竿立啸空,篙师酣寝浪花中。捍持着索索的桅竿,高声呼啸着空气,篙师在浪花中沉醉着入眠。
故应菅蒯知心腹,弱缆能争万里风。因此应该选用菅蒯这样的良材,作为心腹之人,弱小的缆绳也能抵抗万里的风。
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此生的归路越来越茫然,无数青山和流水拍打着天空。
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仍有小船来卖饼,听说墟落在山前,令人欣喜。
我行都是退之诗,真有人家水半扉。我所行的都是退隐之人的诗篇,真的有人家的水门半掩。
千顷桑麻在船底,空余石发挂鱼衣。千顷桑麻堆在船底,只剩下石发挂着鱼衣。
日轮亭午汗珠融,谁识南讹长养功。太阳高挂正午,汗珠融化,谁知道南讹长时间的养功之道。
暴雨过云聊一快,未妨明月却当空。暴雨过后,云彩散去,留下一轮明月悬挂在空中。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躺着看着落月横跨千丈,起身呼唤清风,得到半张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且让水村侧过,人间哪里没有险峰。
注释:
捍:支撑,抵挡。索桅竿:系着帆的绳索和桅杆。立啸空:高声呼喊,指船上人员在航行中的豪迈气概。篙师:船上划船的人。酣寝:熟睡。浪花中:指在海上航行。菅蒯:指知心朋友。弱缆:指细绳,能够抵挡强风。万里风:指狂风。此生归路:指人生的归宿。茫然:迷茫。青山水:指山水景色。犹有:仍然有。墟落:指村庄。退之诗:指写给退休老人的诗。水半扉:指水门半开。千顷:指广阔的田地。桑麻:指桑树和麻草。石发:指石头。挂鱼衣:指晾晒渔网。日轮亭午:指正午时分。南讹长:指南方的长寿之地。暴雨过云:指暴雨过后云彩散去。明月却当空:指明月照耀天空。落月横千丈:指落月的景象。清风得半帆:指顺风行驶。水村欹侧:指水边的村庄倾斜。巉岩:指陡峭的山岩。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这首诗是苏轼所作,通过对细节的描述,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前两句描述了夜晚乘船经历的情景,包括月落、云横、老船工呼唤清风。后两句则表现作者面对险境时的心态,暂时停在水村傍边,穿过危险段落,认为世间到处都有险峰,那就不必过于担心。通过这些细节,苏轼借助日常景物,表达了他不回避艰难困苦的态度,也鼓励我们要用同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随遇而安,不放弃希望。
简析详情»
注释:
这篇文章应该是苏轼所写的游记或诗歌,其中提到了以下内容:
1. 慈湖夹在当涂境,绍圣元年(公元1094)南行过此时作。
这句话指的是苏轼旅行时经过了夹在当涂境的慈湖,并在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的时候写下了这篇游记或诗歌。
2. 捍索,船桅两旁的索。
捍索是一种用来绕在船桅两旁的索,可以固定帆桁和挂着帆布的船具。
3. 菅(音jiān)、蒯(音kuǎi),草绳,用以编缆的。
菅和蒯都是一种可以制作成草绳的植物,而草绳则是一种用于编缆、系船的绳索。
4. 并,傍。
这里的并是指“傍”,即指与某物相邻或相接的状态。
5. 巉岩,山石险峻。这里借喻人生道路上的难行。
巉岩指的是山石崎岖险峻的景象,此处用来比喻人生中困难重重的境遇。
注释详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