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拼音译文赏析

  • jiào
    zhèng
    zòu
    jìn
    zhá
  • [
    sòng
    ]
    shì
  • chén
    děng
    weǐ
    kōng
    shū
    beì
    yuán
    jiǎng
    shèng
    míng
    tiān
    zòng
    xué
    wèn
    xīn
    chén
    děng
    cái
    yǒu
    xiàn
    ér
    dào
    qióng
    xīn
    yán
    ér
    kǒu
    dǎi
    kuì
    zhī
    suǒ
    weí
  • qiè
    weì
    rén
    chén
    zhī
    zhōng
    zhě
    zhī
    yòng
    yào
    yào
    suī
    jìn
    shǒu
    fāng
    duō
    zhuàn
    rén
    ruò
    jīng
    xiào
    shì
    jiān
    jiē
    cóng
    chū
  • jiàn
    táng
    zǎi
    xiāng
    cái
    běn
    wáng
    zuǒ
    xué
    weí
    shī
    lún
    shēn
    qiè
    shì
    qíng
    yán
    dào
    zhì
    fáng
    ér
    wén
    guò
    biàn
    jiǎ
    ér
    shù
    shū
    shàng
    jūn
    xīn
    zhī
    feī
    xià
    tōng
    tiān
    xià
    zhī
    zhì
    dàn
    xìng
    shì
    shí
    zōng
    weí
    néng
    ér
    jiàn
    zhī
    zhōng
    hòu
    zōng
    caī
    weí
    shù
    ér
    quàn
    zhī
    tuī
    chéng
    zōng
    hǎo
    yòng
    bīng
    ér
    xiāo
    bīng
    weí
    xiān
    zōng
    hǎo
    cái
    ér
    sàn
    cái
    weí
    zhì
    yòng
    rén
    tīng
    yán
    zhī
    zhì
    biān
    jiāng
    zhī
    fāng
    zuì
    shōu
    rén
    xīn
    gǎi
    guò
    yìng
    tiān
    dào
    xiǎo
    rén
    chú
    mín
    huàn
    míng
    dài
    yǒu
    gōng
    zhī
    liú
    weì
    shǔ
    weì
    jìn
    kǒu
    zhī
    shí
    zhēn
    hài
    shēn
    zhī
    gāo
    huāng
    shǐ
    使
    zōng
    jìn
    yòng
    yán
    zhēn
    guān
    ér
  • chén
    děng
    meǐ
    tuì
    退
    西
    xiāng
    gào
    yán
    xià
    shèng
    míng
    lún
    dàn
    shǐ
    使
    shèng
    xián
    zhī
    xiāng
    chén
    zhǔ
    zhī
    tóng
    shí
    féng
    táng
    lún
    zhī
    xián
    hàn
    wén
    weí
    zhī
    tài
    weì
    xiāng
    tiáo
    dǒng
    zhī
    duì
    xiào
    xuān
    zhì
    zhōng
    xìng
    ruò
    xià
    néng
    shī
    ruò
    jìn
    zhū
    liù
    jīng
    sān
    shǐ
    zhū
    bǎi
    jiā
    feī
    guān
    jiē
    weí
    zhì
    dàn
    shèng
    yán
    yōu
    yuǎn
    xué
    zhī
    shān
    hǎi
    zhī
    chóng
    shēn
    nán
    èr
    ér
    tuī
    zhī
    lún
    kaī
    juàn
    liǎo
    rán
    jīn
    zhī
    jīng
    yīng
    shí
    zhì
    luàn
    zhī
    guī
    jiàn
    chén
    děng
    zòu
    shāo
    jiā
    jiào
    zhèng
    shàn
    xiě
    jìn
    chéng
    yuàn
    xià
    zhì
    zhī
    zuò
    jiàn
    miàn
    fǎn
    shú
    yán
    néng
    shèng
    xìng
    zhī
    gāo
    míng
    chéng
    zhì
    gōng
    suì
    yuè
    chén
    děng
    shèng
    zhī
    jìn
    zhǐ

原文: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

译文及注释
臣等虽然才能有限,但是一直在勤奋地学习。圣明的天赋让我们的学问日新月异。我们的才华虽然有限,但是我们的道路却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想要说出心中的话,但是口齿不清,因此自愧不如。我们认为,人臣效忠君主就像医生用药一样,药虽然在医生手中,但是方子却多是传承自古人。如果已经有人证明了有效性,就不必都从自己出发。

唐朝的宰相陆贽,才华本就很高,还曾经担任过皇帝的师傅。他的言论深刻,不离道德。他的智慧像子房一样高,文笔却更胜一筹,辩才如贾谊,但是他的不幸是没有得到时机的重用。德宗以苛刻自居,贽却劝谏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贽却劝谏推诚;德宗好用兵,贽却主张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贽却主张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这些方案不易一一列举。可以说,这是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如果德宗能够听取他的建议,贞观时期就可以得以重现。

我们每次从西阁退下来,都会私下交流,认为陛下一定会喜欢贽的建议。如果圣贤之间能够相互契合,就像我们主仆之间一样。古代的冯唐论颇、牧之贤,汉文都为之太息;魏相条、董之对,孝宣以致中兴。如果陛下能够自己寻找良师,那么没有比近取陆贽更好的选择了。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都是值得研究的,都可以用来治理国家。但是圣言幽远,末学支离,就像山海之深难以一二而推择。而贽的言论却是开卷了然,聚集了古今精英,是治乱之龟鉴。我们想要将他的建议整理好,稍加校正,呈上陛下。希望陛下能够将它放在坐隅,像与贽面对面交流一样,反复熟读。相信这样一定能够发挥圣性之高明,成就治理功业。我们不胜感慨,只能取进止。
注释:
臣等猥以空疏:臣等才能有限,只能说些空洞的话。

备员讲读:备好了讲解的材料。

圣明天纵,学问日新:圣明的天命赐予,学问不断更新。

道无穷:学问无穷尽。

口不逮:说不出来。

纳忠:效忠。

医者之用药:医生用药物治病,类比为臣子效忠于君主。

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药虽然在医生手中,但是药方多是从古人传下来的。

伏见唐宰相陆贽:介绍唐朝宰相陆贽。

才本王佐:才能本来就是王佐(辅佐君主)的材料。

言不离于道德:说话不离道德。

智如子房而文则过:智慧像子房一样高,但是文笔过于华丽。

辩如贾谊而术不疏:辩论能力像贾谊一样强,但是政治手腕不够老练。

格君心之非:指出君主的错误。

通天下之志:了解天下人民的心声。

仕不遇时:没有得到时机。

苛刻为能:认为苛刻是能力。

猜疑为术:认为猜疑是政治手段。

消兵为先:消除战争为先。

散财为急:分散财富为急。

用人听言之法:用人和听取意见的方法。

治边驭将之方:治理边疆和驾驭将领的方法。

罪己以收人心:承认自己的错误以收买人心。

改过以应天道:改正错误以符合天道。

去小人以除民患:除掉小人以消除民间矛盾。

惜名器以待有功:珍惜名器(指官职)以待有功之人。

进苦口之乐石:进口苦的药物可以治疗疾病,类比为进言虽然难听但是可以治理国家。

针害身之膏肓:针灸虽然疼痛但是可以治疗身体疾病,类比为进言虽然刺痛但是可以治理国家。

贞观可得而复:指唐朝贞观年间的治理模式可以复制。

冯唐论颇、牧之贤:指冯唐论述颇、牧的才能。

汉文为之太息:汉文帝为此感叹。

魏相条、董之对:指魏晋时期的相国条、董的对话。

孝宣以致中兴:指东汉孝宣帝以此致使国家兴盛。

近取诸贽:近距离学习陆贽的思想。

六经三史:指儒家经典和历史书籍。

诸子百家:指各种学派和思想。

幽远:深奥难懂。

支离:零散不成体系。

开卷了然:打开书就能明白。

龟鉴:镜子。

奏议:建议。

校正:修改。

缮写:抄写。

置之坐隅:放在角落里。

反覆熟读:反复熟读。

发圣性之高明:发挥圣人的智慧。

成治功于岁月:在时间的积累中取得治理成果。

区区之意:微不足道的意见。

取进止:取长补短。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陆贽的奏议对于唐德宗时代的治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政见深受后世所推崇。在这篇文章中,陆贽的奏议被拿出来反思宋哲宗的治国方略,文章写作精细、表现出了作者的高超文学功底。 文章开始描述了当时新旧党之争的背景,而陆贽的奏议恰好是出现在这激烈的政治环境中。文章通过苏轼的札子,将陆贽的奏议作为治乱之龟鉴,认为这份奏议虽然没有得到当时的德宗重视,但其价值却不亚于传世经典,如同良药一般功效显著。 文章特别强调了陆贽奏议中的几个重要观点,例如“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表达出学习古人的智慧与经验可以对治理国家大有裨益,同时也显示出陆贽深谙治国之道。文章随后引用了陆贽的另一段话,即“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以表达自己对于历代圣贤智慧的推崇。文章特别强调了这两句话与文中人物的关系,既显得真实可信,更表现出了文章的深厚功底。 总之,这篇文章通过对陆贽奏议的赏析,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精湛的政论家和一位杰出的文人形象。作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发掘了陆贽奏议中的价值,表现出了对于历代圣贤的敬仰与推崇。整篇文章写作精细、语言优美,读完后让人感到启发良多。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臣等依凭空虚浅薄的才学,在翰林院侍讲、侍读的职位上充个数目。臣等自认才学有限,但是知识愈加深厚,也更加体会到圣贤之道无穷无尽。 臣等心中虽怀着想要表述清楚的心愿,可在言语表达上却难以融合。因此臣等感到很是惭愧,不知如何是好。 臣等认为作为臣子向皇帝进献忠诚,就像医生对准病症去用药一样。药虽然经过医生之手传递,但药方多是从古人传下来的。如果药方在世间证明确实很灵验,那么就不必一定要由医生自己创造出来才使用。 臣等听说唐德宗时的宰相陆贽,才能本来就是帝王的辅佐,学问足以成为皇帝的老师。他的议论深刻而切合物事人情,言语从不偏离圣贤的道德规范。他的才能与西汉的张良(张良字子房)齐肩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议论的才能则像西汉的贾谊一样,方法也不粗疏。他能够纠正皇帝想法上的错误,也能够贯通天下人的心志。在三代中也只有他一人。 然而,陆贽作官的时机却不如人意。唐德宗以严厉刻薄为能事,陆贽就以忠诚敦厚去规谏;唐德宗以猜疑忌恨去对人,陆贽便以推心置腹去劝说;唐德宗喜好用兵打仗,陆贽则认为消除战乱是当时首要任务;唐德宗喜好聚敛财物,陆贽则主张将财富下放到民间。至于如何选任人才、接受意见,整治边防、驾驭将帅,陆贽也都有自己的相应策略。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简介
唐朝 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