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纪赞》拼音译文赏析

  • běn
    zàn
  • [
    liǎng
    hàn
    ]
    qiān
  • tài
    shǐ
    gōng
    yuē
    xué
    zhě
    duō
    chèng
    shàng
    rán
    shàng
    shū
    zài
    yáo
    lái
    ér
    bǎi
    jiā
    yán
    huáng
    wén
    xún
    jiàn
    shēn
    xiān
    shēng
    nán
    yán
    zhī
    suǒ
    zhuàn
    zǎi
    wèn
    xìng
    zhě
    huò
    zhuàn
    cháng
    西
    zhì
    kōng
    tóng
    beǐ
    guò
    zhuō
    涿
    鹿
    dōng
    jiàn
    hǎi
    nán
    jiāng
    huái
    zhì
    cháng
    lǎo
    jiē
    wǎng
    wǎng
    chèng
    huáng
    yáo
    shùn
    zhī
    chù
    fēng
    jiào
    shū
    yān
    zǒng
    zhī
    wén
    zhě
    jìn
    shì
    guān
    chūn
    qiū
    guó
    míng
    xìng
    zhāng
    shēn
    kǎo
    suǒ
    biǎo
    jiàn
    jiē
    shū
    quē
    yǒu
    jiān
    nǎi
    shí
    shí
    jiàn
    shuō
    feī
    hǎo
    xué
    shēn
    xīn
    zhī
    nán
    weí
    qiǎn
    jiàn
    guǎ
    wén
    dào
    bìng
    lún
    yán
    yóu
    zhě
    zhù
    weí
    běn
    shū
    shǒu

原文: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

译文及注释
太史公说:学者们常常提到五帝,这是好的。但是《尚书》只记载了尧以后的事情,而百家言黄帝,他们的文风不雅,荐绅先生难以言说。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儒家有的不传。我曾经西到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海边,南浮江淮,到了长老们那里,他们都各自称黄帝、尧、舜的地方,教化固然不同。总之,离古文越近越好。我看《春秋》和《国语》,它们都详细阐述了《五帝德》和《帝系姓》的章节,但是顾弟没有深入研究,他所表现的东西都不虚假。书中有些地方确实缺失,但是这些内容时常出现在其他的说法中。如果不是好学深思,心中明白其意,就难以理解浅见寡闻的道理。我按照次序论述,选择言辞尤为雅致的,因此写在本纪书的开头。
注释:
太史公:指司马迁,他是汉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五帝: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尚书: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献,是周朝时期的重要史书之一。

荐绅先生:指荐福,他是汉代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宰予问五帝德:指《论语·宰我》中的一段话,宰予问孔子五帝的德行。

帝系姓:指《礼记·王制》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中国古代帝王的家族和姓氏。

儒者:指儒家学派的学者和信徒。

空桐:指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空桐村,传说中是黄帝的故乡。

涿鹿:指今天的河北省涿鹿县,传说中是尧的故乡。

江淮:指中国东部的江苏、安徽两省地区。

春秋:指《春秋经》或《春秋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

国语:指《国语》或《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

本纪:指《史记》中的一种记载方式,按照时间顺序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评析
《五帝本纪》作为《史记》的第一篇,是中国史学界中的重要文献之一。司马迁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史料缺乏和真伪难辨等困难,但他通过实地考察和对现存史料进行梳理等工作,最终完成了这篇传记。 可以说,司马迁在写作《五帝本纪》时,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首先,史料的缺乏让他不得不从黄帝写起,填补前面的空白;其次,史料真伪难辨使得他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并对现存史料进行梳理。面对这些挑战,司马迁毫不气馁,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写作过程中,司马迁采用了转折句式,运用转折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体会。他既表达了困扰,又表达了叹惋、喜悦和自信等情感,这种写作风格展现了他的甘苦与坚持,也体现出了他写作的艰辛和成果。 总的来说,《五帝本纪》的写作历程是司马迁不畏困难和勇攀高峰的过程,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事实的严谨把握。同时,他所采用的转折句式,也为这篇文章增添了神韵,其尊重事实、真实客观的态度对于中国史学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评析详情»


简析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是《史记》的作者。《史记》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一部综合性历史著作,也是司马迁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史记》的首篇为《五帝本纪》,本文就是司马迁为该篇作的赞语,列在该篇的末尾。 在这篇赞语中,司马迁首先说明了《五帝本纪》的史料来源,包括先秦时期已有的历史记载、各地考古发现以及神话传说等。然后他指出,《五帝本纪》所记载的内容是较为模糊的,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体细节无法确认。因此,在史料收集和整理过程中,他必须极其谨慎,并进行反复比较和筛选,才能确保《史记》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通过阅读这篇赞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对待史料的严谨态度和扎实的研究方法。他认真考证每一个细节,努力挖掘历史的真相,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可信可靠的历史巨著。同时,他也向我们传达了一种认真治学的态度和精神,这对于今天的学术界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简析详情»


题解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前后三千余年的历史,共52万字,130篇。全书对中国的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演变发展,作了既概括而又详细的叙述。其中,“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这些篇章不仅尊重史实,而且颇具文学价值,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特征与相互间的矛盾冲突,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因此,《史记》被誉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古代散文的楷模。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约生于前145年,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人。自幼受其父司马谈的影响,诵读古文经书。20岁开始远游大江南北,考察了历史遗迹,调查了许多历史人物的事迹、轶闻以及地方风俗和经济生活。这些经验为他撰写《史记》打下了基础。 司马谈逝世后第三年(前108年),司马迁继父职做了太史令,此为他写作《史记》的起点和重要条件。《史记》的创作历时18年,直到前86年才完成。在创作过程中,司马迁秉持着“通达古今,质疑虚实”的原则,不断查阅史书、史料,甄别真伪,力求确凿无误地反映历史事实。 总之,《史记》是一部极具价值和意义的文献。它记录了中国三千年文化历程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题解详情»


译文及注释
太史公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中写到:学者经常称颂五帝,其事已经相当久远了。然而,《尚书》是最可靠的文献之一,该书只记载了尧以后的历代君主,却没有记载皇帝、颛顼、帝喾的事迹。虽然诸子百家有些提及黄帝,但这些记载涉及神怪,不是优雅高雅的教化之旨,所以当时的士人并不敢轻易引用这些内容,更不能将它作为证据来使用。即使是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虽然是称颂五帝的文献,但是儒家也怀疑其中的真实性,因此并未将其广泛传播。我曾经游历过许多地方,包括西至崆峒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北到黄帝、尧、舜的都城涿鹿,东到海,南到江淮,所经历的地方,所见到的长老经常赞扬黄帝和尧舜的政绩、风俗和教化,虽然这些经历是因地制宜而有所不同,但事实上黄帝、尧、舜的功绩都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其他书籍中提到黄帝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可信度。总之,我们应该以《尚书》为准,不偏离其所记录的历史真相。我认为,《春秋》和《国语》这两部文献对于五帝的政绩和帝系姓氏的阐释非常明确。但是有些儒家并没有深入思考,甚至不将这些内容广泛传播。而这两部文献所提供的信息是非常真实的,虽然风俗和教化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是真实的历史事实,不容置疑。而且,《尚书》中缺少的内容很多,这些所遗失的内容,比如黄帝以下的事情,在其他的传说中时常可以看到,比如百家《五帝德》等。我们不能因为缙绅不敢言,儒者不传,就将这些内容忽略不计。只有真正好学深思,并且能够领悟其中深意的人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而浅薄无知的人则难以理解这些内容。按照次序,我选择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来进行研究。 译文及注释详情»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的史学理论主张,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迁”,即变迁,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学理论主张,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迁”,即变迁,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规律,只有把握好变迁的规律,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