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译文及注释:
齐王派遣使者问赵威后。书还未发出,威后问使者:“今年是否平安?百姓是否平安?王是否平安?”使者没有回答,说:“我奉命来问赵威后,现在不问王,先问年景和百姓,这是不是先贱后贵的道理?”威后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年景,怎么能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能有君王?所以要舍本求末吗?”
然后威后继续问道:“齐国有一个隐士叫钟离子,他是否平安?他为人处事,有粮食时也吃,没有粮食时也吃;有衣服时也穿,没有衣服时也穿。他帮助王养活百姓,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被任用呢?叶阳子是否平安?他为人慈善,关心寡妇孤儿,帮助贫困的人,弥补不足。他帮助王安抚百姓,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被任用呢?北宫的女婴儿是否平安?她把所有的珠宝都卖了,一直照顾父母,直到老了也没有嫁人。她是率领百姓出于孝心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被封为贤女呢?於陵子仲还活着吗?他为人不向王臣服,不管理家庭,也不与诸侯交往。他是率领百姓出于无用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被处决呢?”
注释:
齐王:指战国时期的齐国君主。
使者:指齐王派来问候赵威后的使者。
岁:指年岁,即年份。
民:指百姓,即国家的人民。
王:指君主,即齐王。
贱而后尊贵:指先问年份和人民的情况,再问君主的情况,这是一种尊重基层、关注民生的态度。
舍本而问末:指放弃关注重要的事情,而去关注不重要的事情。
处士:指居住在山林中的隐士。
锺离子:处士的名字。
粮:指食物。
衣:指衣服。
叶阳子:又称叶公好龙,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贤士。
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指叶阳子关心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北宫之女:指北宫婴,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女子。
环瑱:指珠宝首饰。
不朝:指不嫁人。
率民而出于孝情:指北宫婴孝顺父母,不嫁人,一心一意地照顾父母。
於陵子仲:指战国时期的於陵子仲,是一位有名的无用之人。
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指於陵子仲不愿意侍奉君王,也不愿意管理家庭,也不愿意与其他诸侯交往。
杀:指惩罚。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鉴赏:《赵威后问齐使》是一篇流传甚广的名篇,作者通过记叙赵威后接见齐国使者的一次谈话,突出了赵威后高度民本主义思想的形象,以及她深入民心的治国理念。
本文独特之处在于通篇只是记言,没有涉及到人物外貌、举止、行为、心态等描写,也没有任何环境烘托或细节刻画,而是紧扣题目中一个“问”字,通过赵威后的七次提问,勾画出了她的形象。措辞生动,策略多样,富有变化顿挫,既不失严谨之风,又富有活泼之态。
作者通过记录赵威后的问话,展现了她洞悉别国政治民情、明察贤愚是非、善于用心用情处理问题,具有超群的治国才能。文章中赵威后首先关心年成和百姓,而不是先问候齐王健康,说明她注重社会稳定和百姓利益。即便齐国使者认为她的提问失序,但她通过两个假设反问,以前句结论为后句前提,逐步推理,正确而又简明地论证了“岁”、“民”、“君”三者的主次本末关系,展现了她深入思考、善于分析局势的能力。
本文传神地勾画出了一位女政治家形象,如此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和精湛的文章技巧,被后人称赞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家高度民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和重要性。
鉴赏详情»
赏析:
《赵威后问钟离子》一文,是一篇基于古代中国政治思想的赏析文章。这篇文章描绘了赵威后的政治思想,同时也对齐国的政治状况进行了批判。
在古代中国,民本思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治观念。在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强调人民的作用,提出了“民,神之主也”,“上思利民,忠也”等主张。赵威后的思想也与这一民本思潮相一致。
当齐王使者问候赵威后时,威后没有立即打开信函,而是连续发问,“年成还好吧?百姓安乐吧?齐王安康吧?”这表明她把收成放在第一位,因为“仓禀食而知礼节”,“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此外,她问到的百姓问题排在齐王之前,这反映了她的民本位思想。威后的逐步推理使得她的观点简明而正确,但使者却不满意。他诘问赵威后“先贱后尊”,威后的回答清晰明了,层层递进。
接下来,威后问道:“帮助君王抚养百姓的至贤至德的钟离子为什么没有被任用,没有成就功业呢?帮助君王使百姓得到生息繁衍的叶阳子为什么也得不到重用呢?带动百姓奉行孝道的婴儿子为什么得不到封号呢?”这三位贤士和孝女是帮助齐王治理国家的有力支持,但却未被重用。赵威后的问题暴露出当时中国政治腐败的一面,即人才得不到合理的利用。正直、贤明的钟离子、叶阳子、婴儿子应该受到重用,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揭示了古代中国政治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并通过赵威后的问题,暴露了政治腐败的阴暗面。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政治家应该始终关注人民的利益,注重使用人才,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赵威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政治家,在她历史名册上的一笔,与她执政期间所做的种种功绩紧密相连。公元前266年,当时的赵国王室发生了重大变故,赵惠文王去世,幼年的赵孝成王继承王位,赵威后则被立为摄政王后。 据传,赵威后深谙政治民情之道,清廉正直,对于国家大事了然于胸,能够洞察愚者和贤者之间的是非曲直。这次,史书中记载着一次她接见齐国使者的谈话,这次谈话被写进了《中国历代散文名篇》。
据记载,齐国使者来到赵国,向赵威后表示齐国国王极度想念赵国惠文王,请求建立友好关系。赵威后亲自接见了这些使者,并与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在谈话中,赵威后深入剖析了齐国政治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指出,齐国政治失当,政治家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事,不顾及人民的福祉。相反,赵国对于民众的关心和照顾却是无微不至。她强调,“以百姓之事为本”的思想是治国之道的根本,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这次谈话展现了赵威后卓越的治国才能和深厚的政治智慧。她通过平和友好的方式,委婉地批评了齐国的政治制度,并为所有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即政治家应该以百姓的福祉为最高目标。在历史上,赵威后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女性政治家,因她对于国家的贡献,被后人尊奉为名垂青史的伟大人物。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1.齐国:中国春秋时期一个在今山东境内的国家。
2.国王:指统治一个国家的最高领袖。
3.派遣:派遣某人或某队伍去执行某项任务或任务。
4.使者:被派往他国或地区执行某些使命的特使或代表。
5.问候:向某人致意或表示敬意,寻求与对方建立友好关系。
6.赵威后:战国时期的齐国君主赵翼的妻子。
7.书信:用笔墨记录、传达人们思想感情、交流信息的一种文化形式。
8.启封:打开信件的封口。
9.年成:一年的收成情况。
10.百姓:指国家的平民百姓。
11.把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指询问先问有利于人民生活的问题,再问君王自身的情况,显示了赵威后关心人民的心态和施政理念。
12.庶民:平民百姓。
13.代表:指代表齐国国王的使者。
14.粮食:指谷物等食用性的农作物。
15.衣服:穿着的服装。
16.帮助:提供帮助。
17.抚养:指抚育和养育。
18.孝心:尊敬父母,爱护亲人及上级领导的心理。
19.功业:指为国或为民族创造辉煌业绩。
20.上朝:指到皇宫向君主请安,参加国家大事的活动。
21.於陵:郑国的大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22.子仲:於陵的儿子。
注释:
这段文字表现出了赵威后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女性君主所具备的管理才能和人民情怀,她不仅关心国家的政治外交形势,更关心人民的生活和幸福,旨在落实“君为臣纲,臣为君纽;父为子纲,子为父纽”的封建统治模式。她通过对齐国国王派来使者的提问,间接地反映了处士钟离子、叶阳子、北宫氏等民间英雄的贡献和政治逸事,表达了她为了百姓,为了国家而不畏权贵,推崇人才的宏伟愿景。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