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孙满对楚子》拼音译文赏析

  • wáng
    sūn
    mǎn
    duì
    chǔ
  • [
    xiān
    qín
    ]
    zuǒ
    qiū
    míng
  • chǔ
    hún
    zhī
    róng
    suì
    zhì
    luò
    guān
    bīng
    zhōu
    jiāng
    dìng
    wáng
    shǐ
    使
    wáng
    sūn
    mǎn
    láo
    chǔ
    chǔ
    wèn
    dǐng
    zhī
    xiǎo
    qīng
    chóng
    yān
  • duì
    yuē
    zài
    zài
    dǐng
    xià
    zhī
    fāng
    yǒu
    yuǎn
    fāng
    gòng
    jīn
    jiǔ
    zhù
    dǐng
    xiàng
    bǎi
    ér
    weí
    zhī
    beì
    shǐ
    使
    mín
    zhī
    shén
    jiān
    mín
    chuān
    shān
    lín
    féng
    ruò
    chī
    meì
    wǎng
    liǎng
    néng
    féng
    zhī
    yòng
    néng
    xié
    shàng
    xià
    chéng
    tiān
    xiū
    jié
    yǒu
    hūn
    dǐng
    qiān
    shāng
    zài
    liù
    bǎi
    shāng
    zhòu
    bào
    nüè
    dǐng
    qiān
    zhōu
    zhī
    xiū
    míng
    suī
    xiǎo
    chóng
    jiān
    huí
    hūn
    luàn
    suī
    qīng
    tiān
    zuò
    míng
    yǒu
    suǒ
    zhǐ
    chéng
    wáng
    dìng
    dǐng
    jiá
    shì
    sān
    shí
    nián
    bǎi
    tiān
    suǒ
    mìng
    zhōu
    suī
    shuaī
    tiān
    mìng
    weì
    gǎi
    dǐng
    zhī
    qīng
    chóng
    weì
    wèn

原文: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写人

译文及注释
楚国的君主伐击陆浑的部族,一直到了洛阳,观察周边的军事情况。周朝的定王派遣王孙满前来招待楚国的君主。楚国的君主问鼎的大小和轻重。王孙满回答说:“重要的不是鼎的大小和重量,而是德行。古代夏朝有德行,远方的国家都来朝贡,铸造鼎来象征各种物品,让人们知道神灵的存在。因此,人们进入山林和河流,没有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螭龙和魅魍魉也不敢出现。如果能够与上下协调,顺应天命,就能够得到天的庇佑。桀有昏庸的德行,鼎就被商朝夺走,被用来祭祀六百年。商纣暴虐,鼎又被周朝夺走。德行虽然微小,但是重要。邪恶的行为虽然强大,但是轻浮。天赐予明德,有所限制。成王在郏鄏定下鼎,卜定了三十代和七百年,这是天命所定。周朝的德行虽然衰落,但是天命还没有改变。鼎的大小和重量,还不能确定。”
注释:
注释:
楚子伐陆浑之戎:楚国的国君伐击陆浑族的敌人。
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楚子到达洛阳,观察周王朝的军事状况。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周王派遣王孙满前往劝说楚子。
鼎之大小轻重焉:楚子询问鼎的大小和重量。
在德不在鼎:鼎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大小和重量,而在于它所代表的德行。
夏之方有德也:夏朝时期,国家有德行,人民尊重神灵,贡献金银和各种动物,铸造鼎来象征神灵,使人民知道神灵的存在。
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人们在山林中行走,不会遇到危险。
螭魅罔两,莫能逢之:螭和魅是神话中的怪物,人们无法遇到它们。
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国家的治理需要上下协调,才能得到天的保佑。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汤夺取了夏朝的鼎。
载祀六百:商朝祭祀鼎达六百年之久。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周武王夺取了商朝的鼎。
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即使德行不是很显著,但也很重要。
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即使权力很大,但如果没有德行,就是轻浮的。
天祚明德,有所止:天会保佑有德行的人。
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成王在郏鄏定鼎,卜定了三十代和七百年的王朝命运,这是天命所定。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即使周朝的德行衰退,但天命仍未改变。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鼎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大小和重量,而在于它所代表的德行,因此无法用轻重来衡量。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左丘明的《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作,它记录了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其中,《左传》第二卷《僖公二十四年》中的一段故事--“问鼎”的故事更是被誉为左传中的经典之作。 该故事讲述了楚庄王试图篡夺天下霸主地位,在周定王境内进行军事演习,并询问九鼎大小轻重,试图取而代之。而周大夫王孙满,则以其深厚的德行和智慧打败了楚庄王的嚣张气焰。这个故事主要围绕着“霸”与“德”的矛盾展开,揭示了历史上战争与大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文化中所倡导的崇尚德行和尊重道义的思想。 在该故事中,楚庄王代表了野心家的形象。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之间的争霸竞争十分激烈,许多君主们都有取代天下霸主的野心。楚庄王在取得一定军事实力之后,就试图通过对周王室的挑衅和威胁,来夺取天下的霸主地位。他不顾天条,毫不避讳地向周定王直接发难,凭借强大的武力进行军事演习,试图取而代之。 而在这种情况下,王孙满则显得格外重要和必要。他代表了儒家思想中尊德重义的核心观念。他用“在德不在鼎”的经典之言,指引了楚庄王正确的治国方针。他的回答并不直接拒绝楚庄王的挑战,而是从德行、天命的角度切入,借用经典的儒家文化,阐述了天下霸主应该尊重大义和道德,以及一个帝王应该具备的高尚品德。他尽管职位不高,却表现出睿智和勇气,不仅成功阻止了楚庄王的挑衅,也展示了文化和智慧的力量。 总体而言,《左传》所记录的“问鼎”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事件,更是一部人物塑造和价值观念的传承之作。这个故事揭示了历史上战争与大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文化中所倡导的崇尚德行和尊重道义的思想。左丘明通过这个故事,向人们呈现出一个具有智慧、胆识和责任感的儒家文化形象,为后人提供了一个让人铭记的典范。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一楚王攻打陆浑戎人,于是到了雒水,在周朝边境上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王。楚王问到周王室的九鼎的大小轻重。 左丘明:九鼎是古代重要的礼器,它象征着天子的权威和统治。楚王问九鼎之大小轻重,实是妄自菲薄、张扬不羁之举。王孙满回答道:“统治天下在于道德,不在于鼎。” 从前夏朝正在实行德政的时候,远方各地把各种奇异东西都画成图象,九州贡献出金属,铸成九鼎,把画下来的各种东西的图象铸在鼎上,鼎上面有各种东西的图象,教人民知道神物和怪异。所以人民进入川泽山林,不会碰到对自己不利的东西。螭魅罔两这些妖怪都不会遇到。因此能够上下和协,受到上天的保佑。 左丘明:远古时期,夏朝实行德政,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为了教育人民尊重神灵、远离邪恶,夏朝建造了九鼎。每个鼎都铭刻着各种奇异物的图像,旨在让人们认识神物和妖怪。因此当人们穿越川泽山林时,不会遇到危险和灾祸。即便是螭魅罔两这些妖怪也会避开九鼎的保护范围。这种美好的天下,是因为夏朝实行了德政,人民尊法守纪。 夏桀昏乱,鼎迁到商朝,前后六百年。商纣暴虐,鼎又迁到周朝。天子德行美善光明,鼎虽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有美德的人,是有一定极限的。 左丘明:夏桀被商汤推翻后,九鼎被迁往了商朝。商纣暴虐无道,导致商朝灭亡,九鼎又被迁到周朝。周天子德行美善,神灵保佑,因此即便九鼎比起前两代天子所持的九鼎来说,它略显轻盈,但仍然很重要。相反地,即便鼎越大,如果天子的言行品行都失掉了道德准则,那么这些鼎就不过是无聊的瑰宝罢了。上天赐福给有美德的人,但是这种福分有一定的限度。 成王把九鼎放在郏鄏,曾经占卜过,可以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所命令的。今天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了,可天命还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能问的。 左丘明:周成王将九鼎收藏在郏鄏,曾进行占卜并得出预言,称九鼎可传承三十代、周朝可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对周朝的祝福和命令。尽管周朝的道德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尚未改变天命。所以,九鼎的重要性早已超越了表面的重量和大小,是不能以轻重论其价值的。 译文及注释详情»


左丘明简介: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