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译文及注释: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朔风吹散了三更的雪,但我还是留恋桃花月的美景。美梦不要轻易打扰,让它自由地发挥。
无缘无故听到了画角声,枕边的红冰薄薄的。边塞上的马嘶一声,残星拂过大旗。
注释:
朔风:指来自北方的寒冷风。
三更:古代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个时辰,三更即指夜间的第三个时辰,大约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
倩魂:指美丽的灵魂。
桃花月:指春天的桃花盛开时,月亮也特别明亮。
梦好:指美好的梦境。
由他好处行:意为顺其自然,不要强求。
无端:指没有缘由。
画角:指画舫上的乐器,类似于现代的号。
枕畔:指枕头旁边。
红冰薄:指薄如红色的冰。
塞马:指边塞上的马匹。
残星:指天空中已经落下的星星。
大旗:指军队中的旗帜。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纳兰性德、梦境、梦后之境、对比
纳兰性德的这首词《浣溪沙·梦中寻梦后》描绘了一个人在梦中与爱妻度过美好时光,而醒来后却发现自己置身于荒凉的塞外之地,形成了强烈对比。这种对比,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的眷恋和怨恨。
首先是梦中的情景。文中描写,“梦中风景幽婉,竹篱茅舍,桃花半开,莺语燕舞”。这些细节,展现出了作者的想象力和艺术才能。而更重要的是,文中所描述的是与爱妻共度美好时光,充满了温馨的画面及怀念的情感。同时,也暗示着路途漫长,还需要持续的思念。
梦后之境则给人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作者用“悲风愁雨”来形容荒凉的塞外之地,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孤单与落寞。此时,对妻子的眷恋更加强烈,无尽的怨恨和不舍变得更加明显。这种情感,让读者也感同身受,引起了共鸣。
总之,纳兰性德的这首词,通过对梦境与梦后之境的对比,展现出了作者强烈的眷恋和怨恨。同时,也带给读者一种无法言喻的触动。
赏析详情»
注释:
纳兰性德的这首词是《桃花扇·倩魂》。以下是对词中内容的注释:
①倩魂句:此言梦醒后犹眷恋着梦中的美好的时光。纳兰性德在这首词中提到了唐代小说《离魂记》中的故事,讲述了女子倩娘被迫与他人成婚,因此成病,后来她的灵魂随着恋人王宙一同乘船出游,并最终与现实中的倩娘合一。这里借用了“倩魂”一词,表达了人们在梦中所经历的美好时光仍然留存于心中。
桃花月,即桃月,农历二月桃花寥开,故二月为桃月之代称,此处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青春时光。纳兰性德在这句话中描写了与爱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这里用“桃花月”来比喻年轻时的情感。
②无端二句:意谓夜半无眠,耳畔传来声声画角,更令人惆怅难耐,遂觉枕边孤清凄冷,红冰,指眼泪。古书有言:"时天寒,泪结为红冰。"这句词表达了词人夜里难以入眠的感受,听到了外面传来的画角声,加上心中的惆怅,让他觉得床头很孤单,即使眼泪也会结成红色的冰块。这里用“红冰”来形容词人的悲伤之情。
注释详情»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出生于满汉融合时期,家庭有贵族背景,兴衰与王朝国事有关。他曾在宫廷任职,但渴望过平淡的生活,他的诗词创作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他的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