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
译文及注释: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细雨洒落在巾上,风吹着帽子,花儿在山色中绽放,柳树躺在水声中。)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
(石马矗立在路上,飞鸢在半空中鸣叫。人们散去后,乌鸟在东西方向飞翔。)
注释:
洒洒:形容雨水不断地落下。
沾巾:沾湿巾子,指雨水淋湿了巾子。
披披:形容风吹动衣服的样子。
侧帽:帽子被风吹向一侧。
花燃:花开得很盛放,像燃烧一样。
山色:山的景色。
柳卧:柳树倒在水边,形态像是躺着。
水声:水流的声音。
石马:石雕的马像。
纸鸢:用纸制作的风筝。
墦间:田间的小路。
乌鸟:黑色的鸟类。
正西东:指鸟儿在东西方向上飞翔。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范成大、绍兴二十四年、徽州司户参军、清明
范成大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他的一生事迹被历代人们称之为“范文正公”。在绍兴二十四年(1164)时,范成大担任徽州司户参军,当时正值清明节,他赴任的途中经过山路,沿途所见所闻深深地打动了他。于是范成大写下了《清明上河图》中的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句诗意蕴含非常丰富,从字面上看,范成大描述的是自己在登高远望时,眼前景象的变化:首先眼前是水穷,再往前行就无法前进,这时他坐下来观察四周。等到云彩渐起,自己便可以立足云端,看尽天下美景。然而这句诗的深层含义却更加深刻。范成大在这句诗里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追求境界的理解:在人生之旅中,时常会遇到阻碍、瓶颈,此时不妨停下来,发现身边的美好,细品生活的乐趣,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行到水穷处”的一种境界;只有注重发现身边的美好,才能在前进中得到欣赏,享受到人生的真谛。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历史上一幅著名的绘画作品,通过独特的透视手法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城南端景象。范成大创作这幅诗句,很可能就是对这幅画作的一种启迪和感悟。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旅途中,经历的阻碍不仅是必然的,更是值得我们去细心品味的,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用心感受身边的一草一木,领略路途的风景,在这样的人生境界下,才能真正走得更远、更高,做一个心灵宁静、豁达开朗的人。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范成大的《清明山行》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意蕴的山水田园诗。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作者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感受。
诗中,作者所见景象不仅包括了风、雨、花、柳等大自然的元素,还描述了一个空无一人的场景。这种对照凸显出大自然的活力和空旷,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离家远行的孤独感。
接下来,范成大写道“墓庭苍苔没几许,锁春笼,唯有蜂蝶知人久。”他描绘了墓地的寂静与无力,向我们展示了生命如此短暂,生者与死者之间的巨大反差。往深层次解读,作者似乎在通过这些景象告诉我们,生命会逝去,唯有记忆才能永存。
最后,范成大写道:“扫墓人,散如挑花去,各自东西南北。长烟落日孤城闭,欲杀人,先教祭祖。”这里,作者勾勒出的场景是清明时节,人们扫墓纪念逝者。当所有人离去,只剩下纸鸢、石马等无生命的东西留在墓地。这种对比传达出死亡的无情和凄凉。同时,乌鸦活跃的场景暗示着亡灵的寂寞,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
总之,《清明山行》通过对大自然和人文景色的描绘,展示了作者个人在旅途中的心境和感受。范成大通过真实、精确的笔触,具象化地表现出了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冷酷,使读者在美学上获得了更深层次的领悟和感悟。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泪水沾满纶巾,连绵不断。——泪水润湿了纶巾,像泉水一样不断地流淌。其中,“纶巾”指的是古代男子用来擦拭脸部汗水和泪水的绢或丝质手巾。
散乱的头发,帽子也被风吹斜了。——由于刚刚哭泣,人的头发变得凌乱散乱,戴在头上的帽子也因为风吹而倾斜了。
繁花染红了山野,柳条卧在水面上。——春天万物复苏,山野上的花朵竞相开放,漫山遍野如锦绣,令人陶醉;水中的柳条也长得茂盛,低垂在水面上,给人一种清新、静谧的感觉。
石兽立在道路两旁,纸也在半空中旋飞。——这里描绘的是神秘的景象,石头雕刻的狮子或龙等石兽屹立在路旁,形体各异,彰显出古老文化的艺术魅力;此外,还有旋转着的纸张,落花飘零一般,增添了一种浪漫的气息。
人们离开了坟墓以后,乌鸦小鸟们活跃起来,四处觅食。——这里描绘的是一幅自然景象,人们离开了坟墓后,乌鸦、小鸟等鸟类开始自由活动,四处搜寻食物,这种和谐自然的景象令人感觉宁静和平。
译文及注释详情»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谥文穆,南宋诗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其余三人为尤袤、杨万里、陆游。代表作品《春日田园杂兴》,《四十八盘》,《车遥遥篇》,《鹧鸪天·嫩绿重重看的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