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译文及注释:
重重山峦已经隔绝了红尘,村落里的年景更加丰收。我搬迁到这里,窗外远处是峰峦,屋后是高耸的松树。十年来我种植了许多树木,每年也种植了一季的庄稼,全部都交给了孩子们。老夫只有在清醒时欣赏明月,醉醺醺时享受清风。
注释:
重冈:高山
红尘:指尘世间的烦恼和纷扰
村落:乡村
年丰:丰收的年景
移居:迁居
岫:山峰
舍后长松:房屋后面有一片长满松树的地方
十年种木:种植了十年的树木
一年种谷:种植了一年的庄稼
都付儿童:全部交给孩子们管理
老夫:老人
醒来明月:指夜晚醒来,看到明月
醉后清风:指醉酒后感受到的清新的风。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篇鉴赏论文是关于小令《卜居东园》的分析。作品以作者佚名的形式呈现,其中,上半阕描写了诗人为什么选择“卜居外家东园”的原因,“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一种宁静、优美、幽居佳境的向往。而下半阕则是描写了诗人在新环境中的生活,虽然年事已高,但仍需进行平民的劳动,如种木、种谷等,然而,诗人把这些体力劳动交付给子女去干,自己则过着“醒来明月,醉后清风”的晚年生活。
整首小令表面上看,悠然自得,但细细咀嚼,又字字句句语含沉痛,蕴藏着对暴政的不满之意。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对当时元朝暴政的不满,但是细微处透露出来的情感,充满了诗人悲愤之情,情深意挚。这体现在作品的情景交织上,诗人所描写的优美环境,可以视为诗人内心中对于乱世的反抗和对于家国的眷恋。诗人在此表达了他对于尘世间刀光剑影、无奈人生的厌倦,以及对清新宁静自然之美的喜爱和追求。
总之,小令《卜居东园》在字里行间蕴藏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运用写景抒情的手法,将诗人对于清新宁静自然之美的向往与对于乱世的不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整篇作品在深情中蕴含哲理,传达出作者对于人生的追寻和态度。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关于元好问《东园折花令》的创作背景。元好问是中国元代著名文学家,他的生平经历充满着波折和坎坷,但却没有动摇他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在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后,元好问经历了许多艰苦的旅程,最终回到了他的家乡秀容。他选择在母亲张氏娘家的东园安居,这里宁静美丽,环境优雅,让他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安定和平静。
“东园折花令”这首曲子表达了元好问对家乡的喜悦和满足之情。虽然作品中体现了作者对家乡宁静太平、年成丰收的欣慰与满足,但是在字句之中,也透露出了他对于国家灭亡后闲居无所作为的无奈,这种矛盾的情感在几句豁达语中显得尤为突出。
《东园折花令》整篇作品采用了前人成语,意境深远,含蕴深刻,这是散曲在草创时期文人作品的特点,不如后来的作品那样尖新显豁。元好问对前人诗词的点化,并将这些点化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使得整个作品画面突出,意境深远,应用了移情效果。
总之,《东园折花令》的创作背景彰显了作者对家乡宁静太平、丰收的感恩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他在国家灭亡后所感到的矛盾和无奈。这首曲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含蓄而深刻,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思想和情感。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重重叠叠的山峰隔断了繁华喧闹的都市生活,更觉得年丰人寿在我们这个小村落。移居到想要去的人迹罕至之所,那里有窗口可以看到碧绿的山峰,还有屋后茂密的松柏一棵棵。种植那十年成材的树木,耕作那一年收获的谷物,都交给那些年轻人吧。老夫我所要做的,只是清早醒来,欣赏那将落的明月;醉饱之后,充分享受那山间的清风拂面而过。
注释:
1. 重重叠叠:形容山峰起伏重叠的样子。
2. 繁华喧闹:形容城市的热闹和繁忙。
3. 年丰人寿:指晚年的生活丰富多彩、寿命长久。
4. 移居:搬家到别处安居。
5. 人迹罕至:很少有人去的地方。
6. 松柏:常绿乔木,古代被视为长寿的象征。
7. 耕作:种植庄稼,进行农业生产。
8. 谷物:一般指种在田地里的谷类作物,如稻、麦、粟等。
9. 年轻人:指年轻的农民。
10. 明月:指月亮圆满的状态。
11. 清风:指清新、凉爽的微风。
12. 醉饱:吃喝得饱了并且稍微喝了点酒的状态。
译文及注释详情»
元好问简介: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 元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