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拼音译文赏析

  • diǎn
    jiàng
    chún
    ·
    dīng
    weì
    dōng
    guò
    sōng
    zuò
  • [
    sòng
    ]
    jiāng
    kuí
  • yàn
    yàn
    xīn
    tài
    西
    pàn
    suí
    yún
    shǔ
    fēng
    qīng
    shāng
    lüè
    huáng
    hūn
  • qiáo
    biān
    gòng
    tiān
    suí
    zhù
    jīn
    píng
    lán
    huái
    怀
    cán
    liǔ
    cān
    chà

原文: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相关标签:宋词三百首婉约

译文及注释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燕雁不知忧愁,随着云彩飞向远方。这里有几座山峰,清秀而苦涩。商略地区的黄昏时分下起了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我站在第四座桥边,想和天空一起居住。如今又是何时?倚着栏杆怀古,看着残留的柳枝在风中舞动。
注释:
燕雁无心:指燕雁飞行时没有目的地,随意飞行。
太湖西畔:指太湖的西岸。
数峰清苦:指山峰高耸,景色清幽,但也有苦涩之感。
商略黄昏雨:商略是指商丘地区,黄昏时下的雨。
第四桥边:指某个桥梁的第四座桥墩旁。
拟共天随住:表示想要与天空一起永远存在。
凭阑怀古:指倚着栏杆,怀念古时的事物。
残柳参差舞:指残留的柳树在风中摇曳不定,形成舞蹈的样子。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本词人对乡愁之情的深刻体悟和无奈感。整个上片用燕雁飞行的景象,勾勒出北方冬日中燕雁南飞的情景,凝聚着作者对离乡别井之苦的无法释怀。以北地之雁来暗喻自己,强化了作者的身份认同和诉求。而“无心”二字更是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和无力,自然而然地流转出一种深邃的孤寂之感。 下片则展现了作者充满思乡之情的真挚感受。描绘了太湖西畔的美景,以及燕雁随白云去的婉约意境,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神往和惦念之情。同时,也不乏一种清新自然,达到了意境与情感的统一。 总体而言,这首词既体现了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的文学思想和诗歌风貌,又表达了南宋时期良好的文学传统和风格特色。它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人文情感、文化内涵有机结合,平实质朴,却充满深邃内涵。因此,这首词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部文化历史的珍贵遗产,有着深远而广泛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作者是佚名,创作于公元1187年(南宋淳熙十四年丁未)的冬天。当时,姜夔在湖州和苏州之间往返,经过吴松(今江苏吴江),便萌生了写词的灵感。 姜夔是一位唐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和书法家,他的词作代表了南宋晚期的词风,以清丽凄婉、含蓄典雅、意境深邃著称。而这首词正是他在旅途中所作,描绘了北方寒冬季节的自然景色和深沉的思乡之情。 尤其有趣的是,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还与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有关。姜夔平时最心仪于陆龟蒙的隐逸诗作,而陆龟蒙生前隐居之地正是吴松。因此,在经过吴松的路上,姜夔不仅受到了北方鸟雁、太湖和孤峰的启发,也感悟到了隐逸求道者的精神和情感。这也为词作增添了一份深邃的文化内涵。 因此,可以说,这首词不仅是姜夔个人疏离思乡之情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寻根之旅。它揭示出姜夔对南宋时期词坛的影响和对古代文学传统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敏锐感悟和深刻领悟。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从太湖西畔随着白云飘浮。几座孤峰萧瑟愁苦,好像在商量黄昏是否下雨。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随天随子一起隐居。可他如今在何处?我独倚栏杆缅怀千古,只见衰柳参差风中飞舞。 译文: 北方的鸿雁:指季节迁徙时飞向南方的野鸟。 悠然自在:形容自由自在的样子。 太湖: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以及湖州市交界的一片宽阔湖泊。 白云:天上漂浮的水气聚成的物体。 几座孤峰:形容孤单的山峰。 萧瑟:形容萧索凄凉的情景。 商量:此处指暗示。 第四桥:古代有四座桥,分别叫做第一桥、第二桥、第三桥、第四桥。 天随子:姓天名随,为宋代官员。 参差:形容不齐整的样子。 飞舞:形容随风飘动的样子。 注释: 这首词是唐代著名诗人姜夔所作。词中流露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友人天随子的思念。通过北方的鸿雁、太湖、孤峰等生动的描写,表现出大自然的清新和宏伟。词末时作者则展示了自己的思乡情怀,以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很长,但对友情的思念却一直存在心中。 译文及注释详情»


姜夔简介: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他曾多次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他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但由于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被誉为“南宋四大才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