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拼音译文赏析

  • hàn
    gōng
    chūn
    ·
    huì
    péng
    lái
    huái
    怀
  • [
    sòng
    ]
    xīn
  • qín
    wàng
    shān
    tóu
    kàn
    luàn
    yún
    dǎo
    jiāng
    zhī
    yún
    zhě
    weí
    zhě
    yún
    cháng
    kōng
    wàn
    beì
    西
    fēng
    biàn
    miè
    huí
    shǒu
    tīng
    yuè
    míng
    tiān
    lài
    rén
    jiān
    wàn
    qiào
    háo
  • shuí
    xiàng
    ruò
    shàng
    qiàn
    meǐ
    rén
    西
    鹿
    zhì
    jīn
    guó
    rén
    wàng
    guī
    suì
    wèn
    chuī
    jūn
    jiàn
    wáng
    tíng
    xiè
    guǎn
    lěng
    yān
    hán
    shù

原文: 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
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岁去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


相关标签:写景

译文及注释
秦望山头,眺望乱云急雨,江湖倒立。不知道云是雨,雨是云。长空万里,被西风吹得变幻无常。回头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物齐声呼喊。谁在若耶溪畔,倚着美人向西去,麋鹿在姑苏。至今故国人仍望着,一艘船归来。岁月已逝,为何不敲鼓吹竽。你不曾看到,王亭谢馆,冷烟寒树中啼鸦。
注释:
秦望山头:指秦岭山脉的山顶。

乱云急雨:形容天气狂暴,风雨交加。

倒立江湖:形容天地颠倒,景象奇特。

长空万里:指广阔无垠的天空。

被西风、变灭须臾:指风云变幻,瞬息万变。

月明天籁:指月光下的自然声音。

人间万窍号呼:指人们的欢呼声,形容热闹非凡。

若耶溪:指若耶溪,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

麋鹿姑苏:指苏州市的传说中的神话人物。

一舸归欤:指一艘船归来。

岁去暮矣:指岁月流逝,时间已经很晚。

鼓瑟吹竽:指古代音乐表演中的两种乐器。

王亭谢馆:指古代文人雅士的居所。

冷烟寒树啼乌:形容寒冷的气氛,景象凄凉。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介绍的是一首由佚名创作,辛弃疾任命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时所写的词作品。根据《宝庆会稽续志》,辛弃疾是在嘉泰三年六月十一日到任的,并于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奉召赴临安,次年春改知镇江府。因此,他写下这首关于“蓬莱阁”的词作品,肯定发生在嘉泰三年的下半年。 此外,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感慨。以自然喻人世,以历史比现实,托物言志,寄慨遥深。其中,作者使用了西风、冷烟寒树等自然景象,描绘出秋天的凄凉和寂静之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借助蓬莱阁、秦始皇和大禹等历史人物和地理景观,辛弃疾大胆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既有对历史名将陈胜吴广的怀念和向往,又有对于人生的感伤和无奈。 此外,在清代,词家们研究辛弃疾的词作品时也特别注重其含蓄和深意,认为“词贵意藏于内,而迷离其言以出之”,并在实践中避免语言过于浅显或过于直白。因此,这首词作品以其深刻含义和细腻的语言风格,被视为怀古抒情之作的经典。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词作品是一首怀古抒情的咏史之作,旨在通过对蓬莱阁、秦始皇和大禹等历史人物和地理景观的描述,表达作者对于历史和自然的情感和思考,并将诗意和哲学融入其中。 在词作的上片中,作者通过“看”字引起全篇的序幕,直接将读者定位于雨中秦望山头。他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山头云雨苍茫的景象和乍雨还晴的自然变化,同时运用倒立江湖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暴风骤雨之貌。而“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的句子,则充分体现了庄子式的哲学思考,表达出作者对于自然规律和宇宙秩序的探究与自省。 接着,在词作的下片中,作者通过回忆往事、寻找历史足迹的方式,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于历史和时代的感慨和思考。他说:“忆昔陈王春,犹想见戎装”,表达了对于历史名将陈胜吴广的怀念和向往;而“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则表现出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感伤和无奈。整个下片中,作者借助历史时空和自然景观,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深刻的思考和哲学问题。 总之,这首词作品既以蓬莱阁、秦始皇和大禹等历史人物和地理景观为背景,表达了对于历史和自然的情感和思考;又通过庄子式的哲学思考和个人感悟,提出了一些深刻的问题和思考。整首词作品别具意境,语言简练而富有感染力,是一篇优秀的怀古抒情之作。 赏析详情»


点评
本文点评了一首名字未知的词作品,作者在文章中以设问的方式提出在岁晚时为何不鼓瑟吹竽欢乐一番的问题,并引用《诗经》和《唐风》来阐述岁晚应当及时行乐的思想。接着,作者以反问的语气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讲述了旧时王、谢亭馆荒芜的景象,同时表现出对现实的失望和消极悲观的情绪,并将怀念范蠡的积极思想和怀念王、谢的消极情绪作为情感上的转折点,表现出作者对于自然的晴雨变化和历史的巨变所激起的慷慨壮怀和人世匆匆的暮年伤感。 从本文可以看出,这首词作品具有思想深刻、意境幽远的特点。作者以岁晚为背景,以怀旧之情为主题,描绘了古人的鼓瑟吹竽之乐和旧时王、谢亭馆之景,通过对古人和历史的怀念,表达了对于现实的失望和消极情绪。同时,作者也从自身的角度,表现出了对于人生的深深悲叹和无奈。这种以个人情感和历史背景相融合的方式,使得这首词作品既有思想性,又有强烈的感染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这首词作品结构严谨,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情感真挚而深刻,展现出了作者对于古人、历史和现实的不同情感态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点评详情»


辛弃疾简介
宋朝 诗人辛弃疾的照片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