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里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
译文及注释:
汉水向东流,洗净了胡须和血迹。人们谈论着你家的英勇将领,旧时的英雄。他破敌金城,雷声震耳,谈兵于玉帐之中,冰冷的帐篷冻结了他的脸颊。我想起了王郎,他留下了结发赋从戎的传统,传承了他的事业。
腰间佩剑,随意弹奏着琴铗。杯中美酒,可作别离之饮。更何况,故友新加入,汉坛上的旌节在飘扬。马革裹尸,我们要自发誓言,不再重复蛾眉的错误。从今以后,我们要铭记楚楼的风景,裴台的月色。
注释:
汉水:指汉江,流经湖北、河南、陕西等地。
髭胡膏血:指胡须和头发上的膏血,表示战争残酷。
飞将:指李广,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
金城:指金城(今陕西宝鸡市金台区),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
玉帐:指帐篷,是古代将领指挥作战的地方。
王郎:指汉朝时期的名将王郎,曾经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结发赋从戎:指古代男子结婚后,要离开家庭,投身军队,为国家效力。
汉坛:指汉武帝为祭祀先代帝王而建的祭坛,位于今天的陕西咸阳市。
马革里尸:指古代将领在战场上立下的誓言,以马革裹尸,表示誓死不变。
蛾眉伐性:指女子修眉,表示男女都有战斗的本能。
楚楼风:指楚国的文化和风俗,代表着南方的文化特色。
裴台月:指裴旻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达了离别的悲凉之情。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是一首反映战争之后的时代变迁的词,此篇鉴赏从结构、语言和情感等方面来剖析这首词的内涵。
首先,在结构上,本文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描写战争过去,人们的战争,敌情观念薄弱了,“髭胡膏血”都被汉水洗净了,作者用反义用语道出了心中不平。下片开始与上片遥相照应,既然没有战争了,刀剑就应入库了。“腰间剑”四句的本意则仍然是作者心中的不平发展。通过这种结构上的安排,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乱过去带来的变化的思考和反思,并引申出了辛弃疾自己的非凡经历,表现出对于时代的关注和责任感。
其次,在语言上,辛弃疾通过精练而富有力量的笔墨,表达出深沉的情感。上片中,“髭胡膏血”这一句巧妙地用反义语道出作者的不平之情,表现出他对于战争残酷的感受。下片中,作者的语言更加激昂,直接鼓励“江坛旌节”的一路长官“马革裹尸当自誓”,以驰骋战场,为国捐躯为荣。这种情感的流露,更进一步展示了辛弃疾对于时代和国家的责任感和担当。
最后,在情感上,辛弃疾饱含深情地抒发了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时代的关注和责任感。他通过对于王君“归时英烈”、“马革裹尸当自誓”的赞扬和告诫,直接表达出对于英雄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崇高理念。同时,他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被时代遗弃的无奈与不平之情,这种悲壮和忧郁的情感,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总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不仅是一首反映战乱过去带来的变迁和对于时代的思考和反思的词,更是一首充满了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对于民族精神的追求的词,这种情感的流露,深深地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汉水滔滔,向东流去;它冲净了那些满脸长着胡须的敌人嘴上沾着人民的膏血。 (汉水:古代著名河流之一,发源于秦岭南麓,流经湖北省多个城市,最终注入长江。)
人们都说:当年你家的飞将军,英勇威列地打击敌人。 (飞将军:指辛弃疾的父亲辛文房。)
攻破敌人坚固的城池的时候,迅速勇猛,像迅雷过耳那么快;在玉帐里谈论兵法或者是研究战术的时候,态度激昂兴奋,语言慷慨激烈,两颊都结了冰。(玉帐:古代官员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回想王郎,你才到结发的年令,就从事戎马生活。 (王郎:指辛弃疾的兄长辛文平,号“王陵少府”,早逝于南宋初年。结发的年令:指青年。从事戎马生活:指从事军事事业。)
继承着先人的事业。
现在,我腰里悬挂的宝剑没有用了,只有在无聊的时候,把它当作乐器,弹着剑柄唱唱歌。 (宝剑:即辛弃疾的佩剑。)
今天拿着酒杯,喝着酒为你送别。况且这是我的好朋友你,又是重新被任用,你簇拥旌节的仪仗,登上了拜将坛,封你为编率大军的将军。(旌节:古代官员、将领进行出巡视察时所使用的提督卫队的旗帜。拜将坛:古代封官赐爵和祭典仪式的场所。编率大军的将军:指以征讨使身份重用的辛弃疾。)
你是大丈夫男儿汉,应当把马革裹尸当作自己的誓言,为了消灭敌人,为国捐躯是最光荣的。(马革裹尸:古代军人誓言,意为“义不容辞,一旦入役,空手而返,则要以马革裹尸”。)
有些人,贪图安乐,迷恋女色,是自伐生命,应以为戒,再也不要说它了。
从今后,要牢牢记住:咱们在楚楼、裴台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楚楼、裴台:楚庭四友的别墅名,楚庭四友指辛弃疾和他的三位好友秦桧、史达祖、杨万里。)
译文及注释详情»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