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及注释:
一轮秋影转金波:秋日的阳光照在水面上,形成金色的波纹。
飞镜又重磨:镜子再次擦拭,以便更清晰地看到美景。
把酒问姮娥:拿起酒杯,向传说中的仙女姮娥问候。
被白发、欺人奈何:即使年老,也不应该被人欺负。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乘着风,向远方出发,俯瞰山川河流。
斫去桂婆娑:砍掉遮挡视线的桂树枝条。
人道是、清光更多:人们认为,清晨的阳光更加明亮。
注释:
一轮秋影:指秋天的月亮。
金波:指月光在水面上形成的波纹。
飞镜:指镜子。
姮娥:传说中的月宫仙女。
被白发:指年老。
欺人奈何:指老年人被人轻视。
乘风好去:指飞升仙界。
长空万里:指高空。
直下看山河:指俯瞰大地。
斫去桂婆娑:指砍掉桂树上的婆娑(指枝叶)。
清光更多:指清澈的光芒更加明亮。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一:
《太常引》是一首充满激情和豪放的政治词作。词人辛弃疾在这首词中,以神话传说为支撑,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强烈要求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抱负。
上片词人通过“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他对众多抗金失败的历史先驱们的怀念和敬意。词人借用嫦娥奔月、桂树升天的神话,来寄托他的理想和个人情感。词人诉说了自己曾经的抗议,但又因种种原因而无法实现的历程,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国失土的忧虑和对于中原荣耀的憧憬。
中叶词人流露出他痛苦和深刻的内心体验:“数声新雁过远津,高楼月小空悠悠,问谁今夕有钱帛?造化弄人才一头。” 词人使用的写景手法,表达出他的孤独和怀念,雁过远津、高楼月小,凸显了夜色里的孤寂和无望。同时也表现了词人对于现实的不满,对于弄人的造化的感叹。
下片的“不与秦塞通人语,黄河阴山断人肠。梅花疑似雪,菊点愁无限。年年今夜,疑似重阳。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此段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衰落的思考和不满。辛弃疾用梅花和菊花来暗示着此时的时局和颓势,在无奈之间泛起了重阳之夜的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让辛弃疾更加强烈地表达自己对于中原失土的担心和不甘。
总体来说,《太常引》是一篇表现辛弃疾强烈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借助神话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词人对于国家、民族和个人遭遇的深刻思考和不甘,是一篇充满历史感和现代感的政治词作。
赏析一详情»
赏析二:
药而得嫦娥,奔月为神。”辛弃疾以“被白发”形容嫦娥在月宫中的形象,表现出其形貌绝美;“欺人奈何”则暗示嫦娥的命运多舛,似乎受到了不公正对待。这一反差既凸显出嫦娥的美貌,又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和遗憾之情,使整篇词意境深远、含蓄而富于想象力。
在词中,辛弃疾恰到好处地通过描绘月亮来展现出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金波”、“飞镜”等艺术手法,将月亮的明丽、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进而引申出了对嫦娥的联想,这种绵延不绝的思维跳跃,让人沉浸在诗词的情境中,感受到作者无限的遐思、富有诗意的想象力。
总的来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是一首充满悠然清幽、充满哲理性的词作,表现了作者咏月抒怀之情。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对嫦娥的联想,诗人将自己的思考、感悟和情感融入其中,抒发出壮志凌云、意气风发的情感,使得整篇词纵横交错,充满了情感、生命力和独特的人文价值。
赏析二详情»
注释:
辛弃疾、秋影、姮娥
以下是根据提供的信息,整理补充注释:
此处的内容并非与辛弃疾有关,而是作者陆昕宇所提及的两个词语,分别是秋影和姮娥。
1. 秋影:指的是月光在秋季的倒影,形容秋夜的明月格外清冷、幽美。这里的“影”指的是反射出来的光亮。
[[1](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7%8B%E5%BD%B1/6775488)]
2. 姮娥:是中国神话中的人物,是后羿的妻子,后因误食不死药而奔向月宫成为仙女。姮娥也被称作嫦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位著名的形象,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常被用于文学创作中。
[[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B%A6%E5%A8%A5)]
注释详情»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