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译文及注释: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注释:
快上西楼:指登高远望,寻求心灵的宁静。
怕天放:指怕下雨。
浮云遮月:指云层遮挡月亮。
玉纤横管:指笛子。
一声吹裂:指笛声悠扬,如同裂开云层。
冰壶凉世界:指冰壶是古代的一种饮具,象征着清凉。此句意为希望有人能够带来清凉,净化世间的烦恼。
玉斧修时节:指玉斧是古代祭祀用具,象征着修饰时节。此句意为最怜爱修饰时节的人。
问嫦娥、孤令有愁无:指问嫦娥和孤令是否也有离别的忧愁。
应华发:指应该会发出悲伤的歌声。
云液满:指酒杯中的酒液。
琼杯滑:指酒杯的材质光滑如玉。
长袖起,清歌咽:指歌声悠扬,如同长袖飘动。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指叹息时常常有十分之八九的遗憾,希望能够弥补。
但愿长圆如此夜:指希望这个夜晚能够长久,不要结束。
人情未必看承别: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并不一定要通过分别来表达。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指将过去的离别之苦转化为欢乐,回归时再说。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篇文学鉴赏是关于辛弃疾的望月怀人之作《满江红·中秋寄远》。
这首词是一首充满思念和浪漫主义情调的作品。词人通过对中秋月和自然景象的描绘,传递了对于失去爱情和对于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在词的上片中,词人运用了起伏有致的情感节奏,表现出他对于赏月的热情与激动,同时也流露出了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接着,词人借用前人故事,写自己由西楼待月而请美人吹笛唤月,使中秋月的出场蓄足了势。三韵正面赋写中秋月的无垠光华,通过精彩的比喻和神话,形容出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和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上片末韵从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展现了词人对于嫦娥的思念与关切。
整篇词表达了词人对于失去爱情和对于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对于中秋月和自然景象的赞美与热爱。通过词人对有感情纠葛的歌舞女子的怨尤与不忍相舍的复杂感情的描绘,以及对于月亮、楼台等自然元素转化为表现情感和意境的意象,呈现出了深情与思念。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佚名《满江红·中秋寄远》一词作于末孝宗乾道中期(1169年前后),当时,辛弃疾担任建康(今江苏南京)通判。在这个时期,辛弃疾已经是一个文学才子,也是当时南宋有名的词人之一。
《满江红·中秋寄远》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词中歌舞女子的身份是辛弃疾的情人。据说,辛弃疾在官场上遭人陷害,被贬到扬州。在那里,他因为与当地一位歌舞女子产生了感情纠葛而让情感得到了释放,创作出了这首词。第二种说法是这位女子是辛弃疾的妻子。无论哪种说法,这首词都充满了深情与思念。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将月亮、楼台等自然元素转化为表现情感和意境的意象。他把月亮比作一件被修整过的玉器,表达了对于失去的爱情的感慨和留恋;他将楼台比作一个高台,表现了对于追求高远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整篇词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反映了辛弃疾当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状态。在辛弃疾孤独的官场日子里,他将文字作为他的精神寄托,通过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来慰藉自己的内心。同时,这首词也表现了南宋时期词人所共有的浪漫情结和对于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快上西楼赏月,担心中秋月有浮云遮挡,不够明朗。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
注释:辛弃疾在这里是借用了《唐诗三百首》中的《登高》一诗,其中“快上西楼”的“西楼”指的是官府的高台,可在楼上饱览远望。同时也可以将“西楼”视为意象,用以象征追求高远理想的“高台”。
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
注释:辛弃疾借用了“玉斧”这个形象比喻,将月亮比喻为一个被修整过的、光洁无瑕的玉器。
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孤冷凄寂时有没有愁恨?应该有很多白发。
注释:嫦娥是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女,在月宫中孤独守护月亮。这里,辛弃疾以嫦娥之口,表现了月宫里的凄凉和寂寞,呈现出了一个妇人思夫、思家的形象。
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
注释:这里描述的是辛弃疾过去的欢乐时光,歌舞升平,万籁俱寂的夜晚,由长袖善舞的佳人和清歌悲咽的佳人所演绎的场景。
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
注释:此句表现了明月之于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明月常常与人们那不经意的离合、别聚相连,故圆时虽好,但圆缺交替,心中总是不能真正满足。
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我欲化离恨为聚欢,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
注释:辛弃疾在此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不甘,同时也展现出他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他希望明月能够永远圆满,而人类的情感却很难实现长久相聚。他表示愿将离别的情感化为相聚的欢喜,待朋友归来再细细倾诉。
译文及注释详情»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