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作栖霞楼,为郡中胜绝。元丰五年,余谪居黄。正月十七日,梦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楼中歌乐杂作。舟中人言:公显方会客也。觉而异之,乃作此词。公显时已致仕在苏州。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
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云梦南州,武昌东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译文及注释:
闾丘大夫孝终公显,曾经守黄州,建起栖霞楼,成为郡中的胜景。元丰五年,我被贬居黄州。正月十七日,我梦见乘坐小舟渡江,中途回望,楼中歌乐声此起彼伏。舟中的人告诉我:公显正在会客。醒来后感到奇怪,于是写下这首诗。公显当时已经退休在苏州。
小舟横渡春江,躺着看着翠壁红楼崛起。云中传来笑语,使君高朋酒足,佳人半醉。危柱上悲哀的琴声,艳歌余音缭绕着云雾和江水。想起故友已经老去,但风流依旧,独自回首,只见烟波里。
推枕惘然不见,只有空江和月光照耀着千里。五湖听说,扁舟归去,仍然带着西子。云梦南州,武昌东岸,曾经游玩过,应该还记得。想必多情的梦境中,也会有你来看我,只是参差不齐。
注释:
闾丘大夫:古代著名文学家,孝终公显的别称。
孝终公显:闾丘大夫的别称,意为“孝顺至终,公正显赫”。
黄州:古代地名,今属湖北省黄冈市。
栖霞楼:孝终公显在黄州所建的楼阁,为当地的胜景之一。
元丰五年:宋代年号,公元1082年至1083年。
谪居:被贬谪到某地居住。
扁舟:小船。
中流回望:在江中回头看。
歌乐杂作:歌声和乐声混杂在一起。
方会客也:正在招待客人。
致仕:退休。
苏州:古代地名,今属江苏省苏州市。
小舟横截春江:小船横渡春江。
翠壁红楼:绿色的墙壁和红色的楼阁,形容景色美丽。
云间笑语:云中传来的欢笑声。
使君高会:指孝终公显的宴会。
佳人半醉:美女已经喝了一些酒。
危柱哀弦:高耸的柱子上悬挂着悲伤的琴弦。
艳歌余响:美妙的歌声还在回荡。
绕云萦水:云雾缭绕着水面。
念故人老大:怀念已故的老朋友。
风流未减:指孝终公显的风度依旧。
独回首、烟波里:孤独地回头看,身处在烟雾弥漫的江面上。
推枕惘然不见:枕头上推着,茫然不知所措。
但空江、月明千里:只有空荡荡的江面和明亮的月光,千里无人。
五湖闻道:指江南地区的人们都知道孝终公显的事迹。
仍携西子:仍然带着美女。
云梦南州:指湖南省的云梦山和南州(今岳阳市)。
武昌东岸:指湖北省的武昌市东岸。
料多情梦里:猜测多情的梦境中。
端来见我: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也参差是:也是错综复杂的。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词名为《赤壁怀古》,作者佚名,写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是一首记梦的词。 在梦中,词人苏轼梦见了他已逝世的好友,在栖霞楼上举办盛宴,气氛热烈,故人风流自在。此情景反映了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的孤独和渴望自由、友情的心情。而当苏轼醒来,他只能看到江水波光粼粼、空中皓月当空,这样的孤独感更加强烈。结尾部分则想象故人此时依然过着风流潇洒的生活,从而反映出苏轼在孤独中的浪漫幻想。
此词的章法和手笔都得到当时的评家称赏。郑文焯在《大鹤山人词话》中评价说:“突兀而起,仙乎仙乎。‘翠壁’句崭新,不露雕琢痕。上阕全写梦境,空灵中杂以凄厉,过片始言情,有苍波浩淼之致,真高格也。‘云梦’二句,妙能写闲中情景,煞拍不说梦,偏说梦来见我,正是词笔高浑,不犹人处。”可以看出,这首词在文学价值上有很高的地位。
整首词笔调清新自然,极富想象力,情感丰富,深刻表现了苏轼的内心世界和对逝去友情的怀念之情。此外,词中写到的栖霞楼和赤壁等地方都是历史名胜,因此这首词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赏析详情»
注释:
《咏杨花》的作者是佚名,然而有文献记载,古代著名的官员闾丘孝终也曾任过黄州知州。致仕后,他回到苏州故里度过晚年。在这首词中,有几个需要注解的地方:
⑴ 闾丘大夫孝终公显:闾丘孝终是诗人、官员的一个表号。这里所指的“孝终公显”应该是他的官衔和字号。
⑵ 危柱哀弦:危柱是指乐器上的枕木,在演奏时要用手按紧,保持乐音准确。危柱哀弦指的便是高昂悲凉的乐声。
⑶ “艳歌”两句:此处引用了《列子·汤问》中的典故。秦青是一位传说中的古代乐师,他在演奏的时候声音洪亮,振动天地。它的名声传到了薛谭的耳中,薛谭前去拜访,学习乐技。但当他自以为已经掌握了秦青的全部技能时辞职回家,秦青并没有阻止他。当薛谭要求重新学习时,秦青用悲怆的曲调表达了自己的不悦之情。此处所引的“艳歌”两句便是指秦青的悲怨曲调。
⑷ “五湖”三句:相传范蠡和西施一起乘扁舟泛五湖而去,这里借此想象闾丘孝终致仕后在黄州的潇洒生涯。
⑸ 云梦南州:指黄州,因为其位于古代云梦泽之南。
⑹ 武昌东岸:也指黄州。
⑺ 端来:准确的来说应该是“准来”,意思是确认了来了。
⑻ 参差:意味不整齐,无规律地摆动。此处引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雪肤花貌参差是”。
此外,最后的几句是作者对读者产生的想象进行的推测和猜测,以此增强了诗人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注释详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