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译文及注释:
江南的景色真美,我曾经熟悉过;早晨太阳升起,江边的花儿比火还红,春天江水绿得像蓝。怎么能不想念江南呢?
我最怀念的是杭州,那里的山寺里有月亮,我在那里寻找桂子;在郡亭上枕着头看潮头。什么时候能再去游玩呢?
其次我怀念的是吴宫,那里的吴酒一杯,春天的竹叶,吴娃双舞,醉得像芙蓉。早晚能再相聚吗?
注释:
江南:指中国南方的江南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份。
风景旧曾谙:旧时已经熟悉的风景。
日出江花红胜火:太阳升起时,江边的花朵变得红得比火还要热烈。
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来临时,江水变得像蓝色一样清澈。
杭州:浙江省的一个城市,素有“人间天堂”之称。
山寺月中寻桂子:在山寺里寻找桂花。
郡亭枕上看潮头:在郡亭上枕着枕头看潮水的头部。
吴宫:指吴地的宫殿,吴地是指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的地区。
吴酒一杯春竹叶:喝一杯吴地的酒,里面放着春天的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吴地的女子在芙蓉花下跳舞,喝醉了。
早晚复相逢:希望能够再次相遇。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江南是个好地方,它的风景我曾经就很熟悉。太阳出来,江边的花朵比火还要红艳,春天来临,江水就如蓝草一般碧绿。我难道能不想念江南么?想念江南,最想念的就是杭州。月下在山中寺里寻找桂子观赏,躺在杭州郡衙亭子里看潮。什么时候能再游玩一次呢?想念江南,第二想念吴王宫殿。饮下一杯吴酒,看成对起舞的吴国美女,就像醉酒的芙蓉一般美艳。迟早我还会再次遇见。
注释:
江南(jiāng nán):中国南方的一个地域概念,包括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地区。
杭州(háng zhōu):浙江省的一个城市,素有“人间天堂”之称。
吴王宫殿(wú wáng gōng diàn):古吴国的宫殿建筑,位于现今苏州市区内。
吴酒(wú jiǔ):江苏省太仓特产,以清香、温和、醇厚而著称。
桂子(guì zǐ):桂花的果实,可用来制作香料和药品。
郡衙亭子(jùn yà tíng zi):古代政府机构的建筑,杭州郡衙亭子是一处观潮胜地。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二: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明快豁达而著称。在以下文本中,白居易针对三首词作了详细的赏析。
这三首词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必须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分析。第一首词《赋得春江花木深》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这首词描写了春日江南的美丽景象,其中“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出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生动地描述了春水荡漾,碧波千里的景象,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诗人敷彩设色,用色彩明艳的辞藻,很好地展现了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
如果说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客观描写,总体地描绘出江南的美景,表明了“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州和杭州这两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第二首词《登高》中,白居易描述了苏州的山水胜景:“连峰去天不盈尺,林霜重翠凝丹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以及“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表现了苏州城外的自然美景和壮阔气象,给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第三首词《赋得古原草送别》则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词的主人公是白居易的一个朋友,他离开了杭州,返回京城工作。在与他分别的时候,白居易在古原草原上挥笔写下了这篇词,寄托了他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词中描述了杭州美丽而壮观的景色:“独立扬新月,凌寒独自舞。”,以及“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表达出了杭州山水优美、人文浓郁的特点。
总之,这三首词均是典型的江南诗作,充分展示了白居易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文学素养,给人们带来了江南风光的美好印象,让人们对江南充满了向往和回忆。
赏析二详情»
赏析一:
《赋得春江花木深》是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词,他通过巧妙的描写手法,用“江”为中心,展现出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与传统描写江南春景的手法不同,白居易没有着眼于“花”、“莺”,而是通过使用异色相衬的手法,刻画出红胜火、绿如蓝的春水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生动地表现了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这种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中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在白居易的词中,春色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形成了绚丽耀眼、层次丰富的图画,令人感受到江南春景的美好。此外,白居易的浪漫气质也体现在词中,他多次去灵隐寺寻找桂花,欣赏三秋月夜,这一情感也透过他的笔触而展现。总之,《赋得春江花木深》以独特的手法、丰富的色彩塑造出江南春景的美好形象,表现出白居易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文学素养。
赏析一详情»
创作背景:
这组词《赋得春江花木深》写于唐文宗开成三年 (838年)。当时,白居易担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住在洛阳。他少年时曾游历江南,五十岁后又先后出任过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江南的风光名胜,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这种印象,激发了他对江南的无限眷恋之情,这也是他能够写出如此精彩的《赋得春江花木深》的重要原因。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白居易已经厌倦于朝廷里的仕官生涯,对江南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更加敏感、向往。他在写作时,以极短的篇幅表现了极丰富和极深厚的情感,这就是“词短情长”的魅力所在。虽然每首词只有二十七字,但却充满了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第一首是总结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和第三首则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怀念和向往。这三首词的写法几乎完全一致,头两句为点题,中两句为对胜景、胜事的描绘,末尾以呼应开头作结。这种写法受到了民歌的影响,既有回环复沓的美感,又展现出清新活泼的情调。
总之,白居易在晚年写下这组词,《赋得春江花木深》,已经成名多年的他通过短小的文字,表达了对江南的深深眷恋,同时也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文学素养。这组词的创作背景体现出了白居易厌倦朝廷生涯,对江南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更加向往的心理特征,也反映了当时时代背景下文学创作中民歌的影响。
创作背景详情»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