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题湖上》拼音译文赏析

  • chūn
    shàng
  • [
    táng
    ]
    bái
  • shàng
    chūn
    lái
    huà
    luàn
    fēng
    weí
    rào
    shuǐ
    píng
  • sōng
    pái
    shān
    miàn
    qiān
    chóng
    cuì
    yuè
    diǎn
    xīn
    zhū
  • tǎn
    xiàn
    线
    tóu
    chōu
    zǎo
    dào
    qīng
    luó
    qún
    dài
    zhǎn
    xīn
  • weì
    néng
    pāo
    háng
    zhōu
    bàn
    gōu
    liú
    shì

原文: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相关标签:春天

译文及注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湖面上春天来了,景象宛如一幅画,周围的山峰错落有致,像是平铺在湖面上。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山上的松树密密麻麻,绿意盎然,月亮在湖波中点缀着一颗明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田间的稻苗已经抽出了嫩芽,像是铺上了一块碧绿的毯子,青色的裙带展开了新的蒲草。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虽然无法离开杭州,但是一半的心思却留在了这片湖泊之中。
注释:
湖上春来似画图:湖面上春天来临时,景色如同一幅画图。

乱峰围绕水平铺:周围山峰错落有致,环绕着平静的湖面。

松排山面千重翠:松树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山脉上,形成了千重翠绿的景象。

月点波心一颗珠:月亮的倒影在湖面上,像一颗明珠点缀在波心之中。

碧毯线头抽早稻:像铺着碧绿的毯子一样,早稻抽出了嫩绿的芽头。

青罗裙带展新蒲:湖边的芦苇展开了新的芽叶,像是穿着青色罗裙的美人在展示自己的美丽。

未能抛得杭州去:无法离开杭州。

一半勾留是此湖:留恋之情让人无法离开这个美丽的湖泊。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西湖的春天,如一幅美不胜收的风景画。湖面被三面群山包围,呈现出一片碧绿,宛如一面平静的镜子。众山之上,松林密布,遮盖了山面,千山万峰在苍翠的环绕下显得更加壮观。一轮圆月映入湖中,宛如一颗明珠,在水中闪烁生辉。早稻初生,像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着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散开来,就像少女身上飘舞的罗带,构成了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 作者对于西湖的美景赞不绝口,如此秀丽的春色令他不忍离开杭州,回归京师。作者留恋不舍这如画的西湖风光,成为他作出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注释: 1. 西湖:浙江省杭州市内的著名风景区; 2. 群山环抱:形容周围有许多山峦围绕着; 3. 汪汪一碧:形容水波荡漾,湖水呈现出深蓝色或清澈的绿色; 4. 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松树林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覆盖了群山; 5. 一轮圆月映入水中:明月从山峦之间升起,映照在水面上,景色极为美丽; 6. 早稻初生:指田地里刚长出嫩苗的早稻; 7. 厚厚的丝绒线头:稻草被采割后留下的残余物,类似于“秸秆”; 8. 蒲叶披风:形象比喻蒲草叶子像披风一样铺开。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作物的描写,这在唐诗中是罕见的。作者以新鲜、独特的视角,通过对早稻和蒲叶的细节描写,把农家的生活与自然景色相融合,使得整幅画面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群幅”,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全诗主调鲜明,运用景物交融、物我划一的表现手法,以具有感情色彩的字眼儿入诗,将作者的情感与西湖美景融为一体。整篇诗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于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并表达出其对杭州、对家乡的深情厚谊。 总之,这首诗在描绘西湖美景的同时,通过对农作物的描写,将整幅画面更加丰富多彩,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此外,作者对于家乡的深情厚谊,也让人感受到了他的浓烈情感和爱国情怀。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一首著名的杭州西湖春景诗,其创作时间可以追溯到唐穆宗长庆年间。据了解,作者佚名于唐穆宗李恒长庆二年(公元822)七月出任杭州刺史,十月到任,至长庆四年五月底离杭赴洛阳任所。这首诗即作于作者卸杭州刺史任之前夕,大约是唐代长庆四年(公元824)春。 在这个时期,当时的朝廷上爆发了激烈的党争,使得白居易感到沉重的政治压力。因此,他选择了自求出守杭州来逃避这些纷争。而这首诗所表达的依依惜别情,则恰恰因为他在杭州住期将满,即将离开这片美丽的土地而产生。可以看出,白居易对杭州和西湖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白居易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敏锐。他以最优美的词语描绘了西湖春天的美景,表达出自己对于大自然的独特感受,同时也表达出他内心深处的情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相互交融,彰显出历史的厚重感,更是一篇文学佳作。 创作背景详情»


白居易简介
唐朝 诗人白居易的照片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