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拼音译文赏析

  • cǎo
    /
    yuán
    cǎo
    sòng
    bié
  • [
    táng
    ]
    bái
  • yuán
    shàng
    cǎo
    suì
    róng
  • huǒ
    shāo
    jìn
    chūn
    fēng
    chuī
    yòu
    shēng
  • yuǎn
    fāng
    qīn
    dào
    qíng
    cuì
    jiē
    huāng
    chéng
  • yòu
    sòng
    wáng
    sūn
    mǎn
    bié
    qíng

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相关标签:送别唐诗三百首咏物写人

译文及注释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离离:离别的样子;原上:原野上;草:草木。一岁一枯荣:一年四季草木枯荣变化。)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火:野外的火灾;烧不尽:烧不尽的样子。春风:春天的风。吹又生:吹拂后又生长。)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远芳:远处的芳香;侵:弥漫。古道:古代的道路。晴翠:晴朗的绿色。接:连绵。荒城:荒废的城池。)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又:再次;送:送别。王孙:王子孙。萋萋:形容草木凋零的样子。满:充满。别情:离别的感情。)
注释:
离离:离别的样子。

原上草:原野上的草。

一岁一枯荣:一年四季,草木生长枯萎,循环不息。

野火烧不尽:野火虽然能够烧毁草木,但是草木仍然会重新生长。

春风吹又生:春天的风吹拂,草木又重新生长。

远芳侵古道:远处的芳香气息扩散到古老的道路上。

晴翠接荒城:晴朗的天空和翠绿的植物环绕着荒凉的城池。

又送王孙去:再次送别王孙。

萋萋满别情:别离的情感充满着萧瑟的气息。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古原:指古时候广袤而未开垦的原野。 茂:茂盛,生长旺盛。 任凭:随便,不拘束。 焚烧:燃烧,烧毁。 春风:指春天的和风。 蓬勃:生长旺盛,繁荣兴旺。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芳草:香气宜人、药用或观赏价值高的野草。 侵伸:指向前延伸,扩张。 古道:古时候的道路,指较为偏僻的官道或民间道路。 荒城:废弃的城池。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他乡:离开家乡的地方。 萋萋:形容芳草颜色清淡。 别情:离别的感情。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一场科举考试在中国唐朝的都城长安举行。这场考试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考试之一,被称为进士科考试,其合格者即为进士。这场考试历时数日,分为殿试、院试和会试三个阶段。 当时,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少年参加了这次考试,并在其中的习作环节中写下了一首名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歌。虽然这位少年的名字已经无从考证,但他的这首诗却因为其优美的词句和深刻的思想而流传至今。 这首诗的背景是在一片广袤的草原上,野草繁盛,每年枯萎一度繁荣一度。作者在此向远去的知己告别,同时感叹着人生短暂,万物皆有生死离别之时的哀伤。这种丰富的意蕴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不同寻常的才华和卓越的文学造诣。 此外,这首诗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规范。在古代科考中,诗题的命题者通常会规定“赋得”二字必须加在题目前,这与咏物诗的规定相似。这也表明《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作者不仅有优美的文学天赋,还在科举考试中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功底。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于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少年作者的才华和作品的优秀,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环境和教育水平。这样一段历史故事,不仅可以引领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思想和社会背景,同时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抒情佳作,作者不仅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生哲理,还在文学形式上具有较高的美感。 首先,诗歌以“离离”二字开篇,意蕴深刻。离离之意,既有眼前草原离别的情绪,也可引起对人生短暂、万物皆有生死离别之感悟,印证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哀伤和唏嘘。 其次,诗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表达了生命力顽强的特质。火烧不尽的草木,在下一个春天又能吐露新芽,这启示人们要像草木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永不放弃,永不言败。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也成为此诗的一大亮点。 再次,诗人以“古原草”为题,用“离离”二字勾勒出草原的广袤和萧索,表现了时光流转、恍然如梦的感慨。同时,以草原送别的情景,再现了人们在物我两忘中对生命的追求和感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遐想。 最后,诗歌的韵律优美、节奏流畅,言简意赅,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与自然的反思。整首诗歌仿佛一场思绪飘渺的漫步,时而悲凉沉郁,时而乐观豁达,让读者领悟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并被他那深情的笔触所折服。 总之,《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经典的抒情佳作,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卓越艺术价值。 赏析详情»


白居易简介
唐朝 诗人白居易的照片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