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
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
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
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
译文及注释:
鸣雨已经停了,渐渐变得细微,映照在空中摇摆飘动,像丝绸一样飞舞。
阶前的短草没有被泥土弄乱,院子里的长条草在风中突然稀疏起来。
跳跃的石头应该是在模仿乳燕,飘舞的云彩不要弄湿仙女的衣裳。
眼前的江船匆匆忙忙,还没有等到安全的水流,就要逆流而上回去了。
注释:
鸣雨:响亮的雨声。
渐细微:渐渐变得细小。
映空:映照在空中。
摇飏:摇曳飘动。
如丝飞:像丝绸一样飞舞。
阶前:在台阶前面。
短草:矮小的草。
泥不乱:泥土不乱流。
院里:在院子里。
长条:高大的植物。
风乍稀:风渐渐变得稀少。
舞石:指水中的浪花。
旋应:旋转应和。
将乳子:像抱着婴儿一样抱着浪花。
行云:飘动的云彩。
莫自:不要自己。
湿仙衣:弄湿仙女的衣裳。
眼边:眼前。
江舸:江上的船只。
何匆促:为什么匆忙。
未待:还没有等到。
安流:安全地流淌。
逆浪归:逆着浪潮回来。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喧哗(xuān huá)的雨已经过去,逐渐变得细微(xì wēi), 映着天空摇漾(yáo yàng)的是如丝(rú sī)的细雨飘飞。 石阶前小草沾了泥并不脏乱(zāng luàn),院子里柳条上的风也陡然(dǒu rán)变得稀少起来。 舞石应立即(yīng lì jí)带着乳子起飞,且不要因播撒云层濡湿自己的仙衣。 眼前江船何其匆促(cōng cù),不等到江流平静就迎着风浪归去。
注释:
1. 喧哗的雨:形容雨声大而密集。
2. 如丝的细雨:形容雨丝纤细柔和,轻轻地飘洒着。
3. 沾了泥并不脏乱:小草虽然被雨水淋湿,但因为自然的清新与生气,仍然不失美丽。
4. 陡然:表示突然或者意外之意。
5. 舞石:传说中的一种神仙,代表着超脱尘俗的精神状态。
6. 乳子:指仙女。
7. 濡湿:弄湿。
8. 江船何其匆促:指在江面上运行的船只非常迅速,充满了活力和动感。
9. 迎着风浪归去:形容人们具有勇气和决心,直面困难和挑战,勇往直前的精神气质。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篇《杜甫·望岳》的鉴赏评析,探讨了这首诗的结构、意境以及注解存在的问题。首先,对于诗中上六句写雨中景物,末二句写雨际行舟的结构进行了解读,并引用旁人的注解来说明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其次,对于诗中出现的一些典故和情节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不同角度去解释作者的用意。最后,谢颐城针对这首诗提出了一些批评性见解,认为其中存在的典故突兀,不协调等问题。
在这篇评析中,作者通过对诗歌的结构和意境进行剖析,深入阐发了杜甫蕴含在此诗中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指出了这首诗存在的问题及不同研究者对注解的争议,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读者对于这首诗的深度理解。这种方式的鉴赏评析既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掌握诗歌的内涵,又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和启示,达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诗歌创作于公元766年,时值唐代宗大历元年。当时的杜甫已经55岁,生活在夔州(今重庆奉节)。据了解,当年雨水较为充沛,杜甫便有了数首咏雨的作品。
这段历史背景说明了此诗的创作背景和社会环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经济高度繁荣、政治稳定的时期之一,而大历元年正是唐代宗即位之初,社会风气相对宽松,给了诗人们广阔的表达空间。同时,由于当年雨水较多,给大自然带来了不同凡响的景象,也为杜甫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善于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深入观察和关注。他的诗歌风格深厚、雄浑,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因此,此篇咏雨诗的创作在此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表现了作者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景象的描绘,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现状和人民生活的关注。诗中的雨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更是一种象征,凝聚着作者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创作背景详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