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译文及注释: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郑公头发散乱,已经变成了白色的丝线,喝酒后常常自称老画家。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千里之外,郑公心中伤痛,严厉谴责那些不忠不义之人。在他百年即将垂死之际,国家却迎来了中兴之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郑公已经老迈,即将踏上漫长的旅途。在路上,他偶然遇到了一位无缘无故的人,导致他耽误了告别的时间。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最终,郑公与他的老师告别,他们的分别就像九重泉路一样漫长,但他们的约定却永远不会改变。
注释:
郑公:指唐代文学家郑谷。
樗散鬓成丝:樗散,指樗木梳,用来梳理头发。鬓,指太阳穴旁的头发。成丝,指头发已经变成了白色的丝状。
酒后常称老画师:指郑谷喜欢喝酒,喝醉后常常自称是老画师,可能是因为他也善于绘画。
万里伤心严谴日:指郑谷因为国家的不幸而感到悲伤和愤怒。
百年垂死中兴时:指郑谷生于唐朝末年,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但他仍然希望国家能够重新振兴。
苍惶已就长途往:指郑谷已经年老,面临离别和长途旅行的困难。
邂逅无端出饯迟:指郑谷在旅途中偶然遇到了一位朋友,因此耽搁了离开的时间。
便与先生应永诀:指郑谷与朋友告别。
九重泉路尽交期:指郑谷和朋友约定在九重泉相见,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期而至。
译文及注释详情»
注释:
注释:
⑴佚名和郑虔是同一人,也就是郑广文十八中的排行是虔。禄山之乱时期,虔被困在叛军中,后来被禄山任命为水部郎中,但虔宣称自己生病,并私下与唐政府通信。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农历十二月,他因陷入叛军中官六等定罪,而虔被降为三等,被贬到台州。虔是杜甫最好的朋友之一。
⑵樗(chū)指的是一种落叶乔木,质地松软而带有臭味。庄子《逍遥游》中说:“我有一棵大树,人们称之为樗树。”《人间世》中写到:“匠人齐聚挑选石头,看到栎社树,那棵大树遮蔽了整只牛,他对弟子说:这树不值钱,没什么用。”杜甫就利用这个典故创造了“樗散”这个词,用来形容郑虔的才华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
⑶常称指郑虔自称,他擅长山水画。老画师这里指的是那些在唐代时期因为受到轻视而深感失落的画家。在《唐书·阎立本传》中,阎立本善于画图,太宗曾与侍臣一起乘船到春苑游玩,池塘里有一种奇特的鸟,召唤立本画下来。外面的人传呼着“画师阎立本”,当时他已经是郎中,却仍慌张地跑来跑去、满头大汗地在池塘边低头工作,心中很不自在。回家后,他告诫自己的儿子:“我年轻时热爱读书,靠绘画获得了名声,现在却因此被人迫害,令我深感羞耻。你要更加用功学习,不要从事这样的行当。”在《唐诗纪事》卷71中,提到孙鲂是南昌人,他的父亲是一位画家。王彻是中书舍人,曾写了一个颂词讽刺孙鲂,说他不会吟咏李陵桥,但擅长画出普通物品的形象。孙鲂终其一生对此耿耿于怀。由此可知,当时画家的地位很低,连称呼都不体面。但虔却经常自称,这正是反对当时风气所做的积极表现。
注释详情»
鉴赏:
这篇文章是一篇关于杜甫写给好友郑虔的《赠卫八处士》的鉴赏。在这首七律中,杜甫通过描述郑虔的遭遇和自己对他的了解,表达了自己对朋友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不满和愤怒之情。
文章开头介绍了郑虔的才华和不幸遭遇,说明他是一个有艺术天赋和人格魅力的人物。接下来,文章引用前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强调杜甫通过自己的感受和对郑虔的了解,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作者还特别提到了这首诗所具有的艺术特点和感染力,说明它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倾诉,也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
在第三段中,作者进一步分析了杜甫在诗中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指出“严谴”是杜甫对郑虔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强烈反对态度。然后,作者引用了诗中的前两句,说明这些语句为杜甫的看法提供了依据,表明杜甫深刻理解郑虔的遭遇,并对此表示了反感。
最后一段,作者指出杜甫和郑虔是“忘形到尔汝”的好友,这也表明了杜甫为何能够如此深刻地了解郑虔的境遇和感受。文章通过分析杜甫的诗歌,展示了杜甫知人善任、有情有义的一面,也揭示了唐代官场腐败、人世沉浮的一些内在规律。
鉴赏详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