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译文及注释: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白居易的诗歌无人能敌,思想高远超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庾信清新脱俗,官至开府;鲍照才情出众,担任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渭北春天的树木,江东日落时的云彩。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何时能够一起喝上一杯酒,畅谈文学之美。
注释:
白也:指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
诗无敌:指白居易的诗歌无人能敌。
飘然思不群:形容白居易的思想独立、不受群体影响。
清新庾开府:指庾信,唐代文学家、官员,以清新脱俗的文风著称。
俊逸鲍参军:指鲍溶,唐代文学家、官员,以俊逸清新的文风著称。
渭北春天树:指渭北地区的春天景色,以树木为主要景观。
江东日暮云:指江东地区的日落景色,以云彩为主要景观。
何时一樽酒:表达诗人想与好友畅谈诗文之情。
重与细论文:表示诗人希望与好友深入探讨文学艺术。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1. 李白(lǐ bái):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豪放、奔放的诗风成为唐代浪漫主义的代表,被誉为“诗仙”。
2. 庾信(yǔ xìn):晋朝时期的文学家,以清新洒脱的诗风闻名于世。
3. 鲍照(bào zhào):唐代著名诗人,以清新婉约的诗风著称于世,与李白合称“李鲍”。
4. 渭北(wèi běi):古代指黄河流域中的渭水流域地区,包括今天的陕西、甘肃等地。
5. 江东(jiāng dōng):古代指长江以东的地区,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等地。
6. 饮酒(yǐn jiǔ):喝酒。唐代文人士大夫常在饮宴中探讨诗歌和文学艺术。
7. 遥相思念(yáo xiāng sī niàn):彼此相思,但隔着遥远的距离无法相见,只能相互思念。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钦佩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友情的渴望和思念之情。杜甫赞扬李白的诗才超凡,继承了庾信和鲍照的清新婉约风格,成为唐代浪漫主义的代表。他在渭北眺望春日的树木,而李白则在江东远望日暮薄云,两人因为地理距离无法相见,只能通过诗作表达彼此相思之情。最后,杜甫表达了对于和李白同桌饮酒、共同探讨诗歌的期望,展现了诗人间深厚的友情。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佚名,而它却被誉为杜甫怀李白的诗篇之一。此诗大约是在公元746年或747年春天,杜甫居住在长安时所作。此前,李白和杜甫于公元744年在洛阳相遇,二人十分投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他们一起到宋州,在单父(今山东单县南)以北的汶水上与诗人高适相逢,之后又赶往大梁城,分享了彼此之间的心路历程。之后李白赶往江东,而杜甫则奔赴长安。到达长安后,杜甫写了好几首怀念李白的诗,这首便是其中之一。
在唐代文化高峰期,诗人间的友情和互相鼓舞相当重要。杜甫和李白的友情,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经典典范。他们不仅在文学上互相影响,还常常共同探讨诗歌艺术,畅谈人生哲学。他们一起游历各地,见闻广博,给彼此的创作带来了许多灵感。这首《渭北》诗篇表达了杜甫对于李白的怀念之情,一方面展现了友情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呈现了唐代诗人们的创作背景和互相鼓舞的场景。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本诗是一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佚名作者通过对李白诗歌的赞美,表达了对李白的深情怀念与敬仰之情。整首诗分为三个部分,前两节主要是对李白的赞扬,最后一节则是抒发离别之情。
首节中,“也诗无敌,然思不群”,作者用极为热情的语言,直接赞扬李白的诗歌天才和思想境界的卓异。此外,作者还运用“庾信清新,鲍照俊逸”来点明李白诗歌风格的轻盈与婉顺,强化了诗中的赞美。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既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又表现出作者对李白诗作的钦佩和喜爱。
第二节则谈及自己和李白所处的不同环境,道出友谊之真挚。作者在这里将李白与自己所在的地方相对立,表达了朋友之间的离别之情。同时,作者将李白所处的“江东”和自己所处的“渭北”相对应,诗意深刻,意味着两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作者用自然的语言,表达了对李白远行的思念和怀念。
最后一节则是通过“春天树”和“日暮云”两幅画面,表现出作者的离别之情。这个描写非常具体而鲜明,画面感十足。作者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傍晚的云彩,表现出对李白的离别之情。这种离别之情不仅仅是对于李白本人的离去,更是对于友谊的离别之情。整个结构安排紧凑,情感真挚动人,凸显了友情的尊贵和珍贵性。
总体上看,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既是对诗人李白的高度赞扬,也是对于朋友之间深厚情感的真挚表达。作者以生动的画面,用亲切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和朋友之间的离别之情和对李白诗歌的钦佩之情,这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唐代诗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赏析详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